东莞市将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对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提出了新需求;高质量发展、优质卫生健康资源短缺对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
日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起草了《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健康东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有东莞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定型,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发展和健康服务整体水平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创建高水平医院
《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东莞市要实现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
在提质增效,积极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方面,以医疗资源布局的整合为抓手,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创建高水平医院。
从《意见稿》的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提升项目了解到,东莞市人民医院积极创建市肿瘤防治中心,推动肿瘤专业发展。重点支持市人民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进行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支持市人民医院建设东莞市呼吸和重症医学研究所,提升呼吸和重症医学临床与科研水平。加快市公立医院生物医药中心实验室建设等。
东莞市市中医院推进校地共建工作,加快国医馆建设。建设东莞市骨伤科研究中心(东莞市中医院二区改扩建项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积极创建国家胸痛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高级卒中中心、国家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单位。力争建设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引进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团队。创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进一步拓展药物临床试验专业。
逐步达到三级甲等现代化综合医院水平
《意见稿》指出5所区域中心医院逐步达到三级甲等现代化综合医院水平,具备一定数量的省、市重点专科,具有较高的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推动区域中心医院错位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专科群和合理的人才梯队,承担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治,服务能力达到市内或区域内领先水平,对周边镇街有较强的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区域内医疗服务中心。提升区域中心医院应对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区域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成为区域内传染病防控主力军。
从《意见稿》中了解到,区域中心医院建设重点项目分别是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加快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建设,建设高水平心血管病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提高科研能力。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加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狠抓专科建设,突破空间发展瓶颈,推进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院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项目,推进与暨南大学合作共建暨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工作。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继续做好三甲医院创建工作,抓好学科建设,进一步与广东医科大学合作共建。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一期)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推进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二期)项目建设,探索与中山六院合作共建市水乡中心医院。
完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意见稿》指出,未来五年,东莞将持续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协同改革,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加快构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在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将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推进基本医疗保障省级统筹。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配合做好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推进门诊异地就医和门诊特定病种直接结算。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从《意见稿》了解到,深化医改项目主要是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项目,项目是要继续推进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医联体、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与松山湖管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意见稿》指出医防融合,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即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补齐短板、堵住漏洞、强化弱项,提高“平战结合”能力,强化中西医结合,提升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水平,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以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为骨干,发热门诊、发热诊室为哨点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应急状态下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应急腾空机制和流程,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和效率。
加强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九人民医院综合学科、感染病科和重症救治专科能力建设,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九人民医院传染病救治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储备和重症监护病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市第九人民医院,探索以市第九人民医院为依托,建设东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加强发热门诊(诊室)规范化建设,规范预检分诊管理。强化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确保具备快速转化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完善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
健全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体系
《意见稿》提出要加强精神专科医院建设,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心理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与精神卫生机构组成医联体,构建转诊和流转体系。
推动综合医院设立身心医学科或心理科,妇幼保健院开展妇女、儿童心理保健服务。联合多部门、多学科,分区域分级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对突发事件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开展人群心理健康监测,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持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策略。进一步完善基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关爱帮扶小组的有效运转机制,全面推广长效针剂,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力度。
推动实施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
《意见稿》提出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实施妇幼健康保护工程,健全母婴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
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推动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涵盖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开展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地中海贫血防控、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防控项目,降低重型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严重出生缺陷儿出生。城乡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率达到国家有关要求。推动实施适龄女生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免费接种项目。
开展妇幼健康保护工程,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达到国家消除项目各项指标要求。继续为东莞市户籍的35-64岁妇女和连续参加了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五年的35-64岁非户籍妇女开展免费“两癌”筛查。继续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
扫码查看《意见书》全文
采写:南都记者 黄馨莹
编辑:黄馨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关注HPV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