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南方分院、广东省政协书画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何香凝美术馆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亚洲艺术中心、33当代艺术中心协办的“理——王绍强的维度与艺术”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担任展览总监,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担任策展人。
开幕式上,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文联主席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 主席梁宇、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批评家皮道坚、展览学术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展览策展人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分别致辞。本次开幕式由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程斌主持。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文联主席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批评家 皮道坚致辞
展览学术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以视频方式致辞
策展人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以视频方式致辞
展览艺术家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本次展览艺术家、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向何香凝美术馆捐赠作品《三色九千之三》。开幕式上,蔡显良馆长为王绍强馆长颁发收藏证书。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王绍强关于当代水墨与人文地理的一项研究计划,也是他对传统绘画媒介和图像语言进行创新表达的一次创作实验。艺术家在人文地理学科和图像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对中国哲学特别是人与自然观念的深入思考,并在本次展览中以绘画、装置、光媒体等媒介进行的阐述与践行。
在传统文化的解读中,“理”孕生万物,同时也是一种渐变和转化,尤其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境遇、经历、心态等多重维度的变化。也正是多变的经历,让王绍强的创作从观念、媒材出发,以独特的创作方法,在真实的大地空间里定位心中的自然与图像表达。本次展出的作品正是由考古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延伸而来,借助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将文化、地缘学研究与历史考古相结合,通过创作找回心中自然与内在力量的平衡,与自然对话、与古人对话,从而试图在多变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安定的一隅。
策展人吴洪亮先生认为,星图、方格网、卫星地图标识、水墨材料、山水意象,这些是王绍强作品的关键词,也构成了其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基于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理解,对当下艺术生态的观察,用今天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和选择传统文化资源,应该说,王绍强推演出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论:他循着抽象形态这个古今中西共通的元素,回溯到中华文明最初的几何图像系统“河图、洛书”,进而将“地图”的概念引入传统山水。如果全球化是将所有地域差异性裹覆起来的海水,王绍强则以古老的河图洛书为锚,将自己那一艘航行在水面的船,定位在了东方精神的水域。
展览展出艺术家王绍强近年创作的60余件作品,呈现他在艺术家、管理者等多重身份下,对于中外艺术格局和不同艺术语言的判断,以及他基于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体系及其所包含的自然观、历史观研究所进行的跨媒介艺术实践。本次展览是王绍强在当前艺术思潮下多维度的构建中所展现的具有革新意识的自我探索,也是他对未来创作方向的一种追寻和思考。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21年11月28日。
此外,“我的创作”分享会在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艺术家王绍强主讲,管郁达、姜俊、漆澜为特邀嘉宾出席分享会。下午在何香凝美术馆会议室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由皮道坚担任学术主持,王绍强、冯原、夏可君、管郁达、姜俊、漆澜、丁澜翔、易东华参加了研讨。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