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利中心26年,脏活累活都干过,但我对这份事业依然满怀热情。我想主要是初心使命给予我力量。”广东省茂名市社会福利中心(简称“福利中心”)主任李兰说。在福利中心,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院长妈妈”。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公布,李兰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996年,从医学专业毕业的李兰,放弃了去大型医疗机构工作的机会,选择来到茂名市社会福利院(后改名为“茂名市社会福利中心”)。从此,她便踏上了一条为弱势群体谋幸福的艰辛之路。
26年来,李兰与团队累计送养孤残儿童、弃婴2000余名,为近400名脑瘫儿童和社区200余名脑瘫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有效率达100%。并打造出“茂名养育模式”,被国内多家福利机构采用。
“院长妈妈”的孩子都姓“茂”
19岁的李兰刚刚踏进茂名市社会福利院的大门,一个孩子就冲她叫了声“妈妈”。
当时,福利院条件还很简陋,且大多数孩子患有重病重残,需要24小时陪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李兰每日要陪护十几名儿童。这一干,就是26年。
李兰和福利中心的孩子们,李兰怀中穿白色裙子的小女孩就是小雪。
2019年年初,福利中心收留了出生仅3天就被遗弃,患有极严重且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小雪(化名,下同),并将其紧急送往广东省人民医院。
来到福利中心后,小雪先后3次因急性心力衰竭送医抢救。但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小雪已成长为一名人见人爱的小公主,见到李兰还会主动上前问好。
李兰非常骄傲地告诉记者:“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专家都说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看到我们团队为小雪的健康成长付出的努力,他们深受感动。”
在福利中心,像小雪这样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孩子还有很多。生命,是福利中心送给孩子们的第一个礼物。
2006年冬天,为全力救治一对体重加起来不足1.5公斤的双胞胎女婴,李兰曾给自己的孩子断奶,专门为双胞胎哺乳。由于女婴身体极度虚弱,李兰只能将乳汁挤出来,用注射器通过胃管滴到女婴嘴里。后来,姐妹俩已被爱心家庭领养。
据李兰介绍,每一个被福利中心收养的孩子都会有一份个人成长档案,记录着他们入院后的成长经历。他们,都是姓“茂”的孩子。
她送给孩子们的第二个礼物,
是有笑容的童年
“只要看到他们拥有他们这个年龄段该有的纯真和笑容,我就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2018年9月30日,出生仅1个月的欢欢(化名,下同)被派出所送到福利中心。患有完全性先天性巨结肠的欢欢,身上连接着屎袋,当时已生命垂危。经历了3次手术之后,最终保住了生命。
在福利中心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的欢欢。
“欢欢现在仍需每隔2小时通过胃管进食,背后挂屎袋,需随时清洁、扩肛等,护理难度相当大。”很难想象,照片中这个穿着白色纱裙,露出甜美可爱笑容的小姑娘就是李兰口中的欢欢。
如今,欢欢已经成为福利中心内部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学生,可以自己喝水、擦汗,还很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声音。
“常人和医院专家都难以置信这样的病童在我们这里能有这种护理效果,我们团队是实实在在做好工作的。”李兰称。
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坐在同一间教室
在福利中心,还有很多和欢欢一样的孤弃儿童,需要采用定制化的特殊护理方式。对于收养几百名孩子的福利中心来说,普通家庭养育一两个孩子的工作量,在这里就要乘上百倍,甚至千倍。
福利中心90%的员工都是女性,她们不仅是小家庭的顶梁柱,更是“大家庭”的主心骨。为了向孤弃儿童提供“医疗、康复、教育、养护、社工”一体化的专业服务,李兰和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据李兰介绍,社会福利工作需要掌握医学、护理学、教育康复学、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学、心理学、营养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知识。虽然很多员工非专业出身,但福利中心会经常派他们到其他福利机构和培训机构交流、学习,并参加线上继续教育培训,还会邀请专家亲自教学。
2019年,李兰向广东省和茂名市提出了《关于推进我省公办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升级的建议》《关于推进茂名市公办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升级的建议》,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茂名市社会福利中心被定为茂名市社会福利机构综合改革的试点。
李兰还向南都记者透露,最近,社会福利中心特殊学校的融合教育项目成功申请为省教育厅内涵建设示范项目,随后将与文东街小学合作,探索普特融合教育、手语教育,使残疾孩子和健全孩子一样能受到优质教育,共同发展。
采写:见习记者 王诗琪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