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译汉图书的标杆,傅雷翻译出版奖今年迎来第13届。11月20至21日,第13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活动将在上海举办,包括周六的颁奖典礼,及周日的入围译者见面会和两场文学讲座。所有活动将在“法国文化”微博以及网易新闻app同步直播。
【活动信息】
1、第13届傅雷翻译出版奖颁奖典礼
时间:11月20日15:00-17:00
地点: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
2、入围译者见面会及签售活动
时间:11月21日11:00-12:30
地点: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
嘉宾:包括获奖者在内的入围译者及出版人
主持人:汪炜(2020年傅雷奖社科类获奖译者、2021年傅雷奖特邀评委)
3、文学讲座——
《上海:中法文学在这座大都市交汇》
时间:11月21日14:00-15:15
地点: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
嘉宾:刘擎、孙甘露、王安忆
主持人:董强(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
作为汇聚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自20世纪初便是中法文学交流的重地。长期以来,得益于著名知识分子对法国文学的关注以及集中在上海的众多出版社和文学期刊,中法间密切的文学互动一直持续至今。
4、文学讲座——
《创作与翻译的共生与共融:“致敬翻译家群体”上海翻译家协会专场》
时间:11月21日15:15-16:30
地点: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
嘉宾:宫宝荣(上海翻译家协会)、袁莉(上海翻译家协会)、毛尖(特邀)
主持人:袁筱一(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傅雷奖得主)
在译文的读者群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作家。作家们总是对译文保持高度的关注,许多作家或多或少从事过翻译;许多翻译家不仅仅是译者,也是创作者,或者他们与创作群体保持紧密的联系,而作家们又在影响着他们,影响他们的选择与趣味。这场对谈旨在讨论翻译家与创作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向相比之下更多位于幕后的翻译家群体致敬。
10部入围终评作品揭晓
此前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本届傅雷奖评委会主席、作家、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吴佳霖揭晓了入围终评的十部作品。
本届傅雷奖共收到参评作品47部,其中社科类35部,文学类12部。入围作品包括社会学家兼哲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的人类学著作《回归故里》、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的短篇小说集《奥斯坦德的梦想家》以及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的《精神分析私人词典》,再次证明了中国当代法语译界的多样活力。
2009年,在以董强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法语界学者的合作支持下,法国驻华大使馆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旨在促进法语文学及学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自创立以来,傅雷奖得到了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莫言为代表的众多文化界名人的支持。每年,傅雷奖评选出两部译自法语的最佳中文译作,文学类和社科类各一部;2013年起设立了“新人奖”,以鼓励年轻译者。
中国是法语图书的引进大国,八年来,中文一直高居法国出版界版权转让语种榜首。2020年,双方签订的转让合同高达1266份。这些作品在国内的出版离不开译者们的辛勤工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译者的队伍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报名今年傅雷奖的译者中,最年轻的译者只有24岁。
【十部入围作品】
社科类
《汉代墓葬艺术——中华考古记(1914)》
谢阁兰、奥古斯都·吉尔贝·德·瓦赞、让·拉尔蒂格 著
秦臻、李海艳 译
文物出版社
该书第一、二部分按时间和地域顺序进行描述。涵盖从秦始皇陵到西汉各帝陵的综合考察,对霍去病墓前石雕艺术,四川地区的墓葬石阙、石碑及墓前石兽,以及汉代崖墓建筑和墓中各类陪葬器物等,运用考古学方式进行测绘、记录与分析。第三部分则是对汉代墓葬艺术的整体研究以及丧葬观念等内容。
《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
安托瓦纳·贝尔曼 著
章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该书以施莱格尔兄弟等耶拿浪漫派代表人物的译著为素材,针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翻译实践进行了“考古式的发掘”。在同时代的法国译者仍热衷出产“不忠的美人”之时,聚集于《雅典娜神殿》周围的德国浪漫主义者却选择了一种忠于原文、符合当代伦理且对此时正处于形成阶段的日耳曼文化极有补益的翻译策略,而此种忠于他者的翻译倾向也在他们的前后辈(路德、赫尔德、歌德、荷尔德林等)的身上数次闪现。简言之,贝尔曼借助对他们理论概念及范例的解读,成功将翻译从之前“仆从化”的境地中解救了出来:翻译行为可以借助他者来丰富自身,值得建立一门以翻译为唯一认知对象的科学。
《精神分析私人词典》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 著
罗琛岑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精神分析私人词典》是“私人词典”系列中一种,由普隆出版社出版。作者运用归纳的风格分类、思考、辨析和命名,向读者阐述精神分析如何从文学、电影、戏剧、旅行和神话中汲取营养,最终成为一种普遍传播的文化。围绕89个关键词,剖解与精神分析相关的人物、城市、文学、电影、文化现象、政治风潮,带领读者在意识镜像的彼岸遨游。《精神分析私人词典》文风轻快,笔法活泼不失严谨,兼具知识性、批判性与趣味性。
《回归故里》 迪迪埃·埃里蓬 著
王献 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后浪出版公司
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回到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层,回溯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和被决定的。
《作为一种法律渊源的学说——法国法学的历程》
菲利普·热斯塔茨、克里斯托弗·雅曼 著
朱明哲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直到1850年左右,法国法学才开始使用“学说”一词。这一概念的出现最早是直觉的产物,随后则由科学学派构建,后者把学说推崇至教义学之巅。从20世纪20年代起,学说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一种法国方式。法国学说构成了一个重要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大部分成员都是具有批判性的大学教师,却往往以整理实在法为己任。这种任务赋予法律秩序和学说自身以正当性。
文学类
《问题之书》 (上下册)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问题之书》是一部回忆之书、漂泊之书和聆听之书。这部多卷本的作品围绕着萨拉和于凯尔那质朴而悲伤的田园牧歌而展开,向生命、自由、死亡等发出执着的追问,而这些追问又激发出虚构的智者们的问题与思索,激发出对书的权威性解读。这曲爱与哀之歌,首先是一部字里行间充溢着希望的书。它企图让我们去见证一个已被预先判决的诺言,见证它的诞生和它的最后时刻,亦让我们旁观苦痛在遭受迫害的群体中是如何层层加码的,他们当中的受害者一代接着一代地抗诉。这是一则关于不朽之书的故事,时间在此打下了它的烙印。
《朝着海的方向》 让-克劳德·穆勒瓦 著
王秀慧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小说讲述了一户穷苦人家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侏儒小子扬带着哥哥们逃离家暴的冒险之旅。一天晚上,扬意外听到父母要把他们七个统统杀掉的对话。扬立即说服六个哥哥连夜朝着海的方向逃跑。社工、长途车司机、面包师、乃至食人魔……每个与七名孩子有过交集的人,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各自所目睹的一切。
《男孩》 马库斯·马尔特 著
黄雅琴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男孩》是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的长篇小说,荣获2016年费米娜文学奖。男孩没有名字,在法国南部的森林里长大。母亲死后,男孩在天性驱使下踏上旅途。他遇到了很多人:丧失爱人后心灰意冷的约瑟夫、行走江湖的艺人布拉贝茨、文采飞扬的断臂侠士,还有爱玛——男孩如姐如母的爱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男孩经历了人类的极度疯狂、大屠杀和所谓的文明。这是年轻灵魂的一段旅程;在懵懂间,男孩经历了铸就历史的大小事件,并开始觉醒……
《奥斯坦德的梦想家》 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 著
徐晓雁 译
中信出版集团
为了疗愈情伤,一个男人逃遁到比利时北海之滨沉闷的城市奥斯坦德。他在那里遇到女房东爱玛女士,后者向他讲述了不可思议的炽热的爱情故事。是故弄玄虚的哄骗还是她真的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女性?本书收录的五个短篇 ——《奥斯坦德的梦想家》、《完美谋杀》、《痊愈》、《误读》和《手捧花束的女人》—— 正是由“秘密”贯穿,每个角色都在秘密的漩涡中挣扎。他们是我们的镜像,讲述我们被秘密包裹的人生。
《温柔的存储》 保罗·莫朗 著
段慧敏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温柔的存储》以一战时期的伦敦为背景,塑造了三位个性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故事如三折美人图,使我们看到了至今仍未彻底改变的女性命运:克拉丽斯有着艺术家的品味和居于核心的主导力量,却无法拥有完美的爱情;德尔菲娜在寡居后一步步走向毁灭,拒绝了回归的可能;奥萝尔最终在世俗生活与自然天性的冲突中孤独地逃离。此书向我们展现了女性内心深处对于快乐、智慧与爱情的永恒渴望。此外,普鲁斯特为本书所撰的长篇序言亦成为有关“文学风格”的经典论述。
(文章来源:法国文化)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