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2021“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监测发现,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问题等方面。而近两日被指虚假宣传的欧莱雅,又因虚假发货被点名。此外,“元气森林失误设置超低价请用户退款”、“在匡威、斐乐旗舰店预付定金消费者反而多花钱”、“用户吐槽淘宝喵糖活动套路太深”等案例也被中消协点名。
相关舆情案例
在匡威、斐乐旗舰店预付定金
消费者反而多花钱
《报告》显示,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问题等方面。其中,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价格争议”类负面信息919382条,日均在38308条左右,信息量分布呈现集中趋势,11月1日舆情信息量最高,为143984条。
价格争议集中在11月1日的,与预售定金和尾款有关。一是不少准备付尾款的消费者发现叠加各种优惠后,预售价格可能并非最优惠。二是不同直播间的差价争议、直播带货与直接下单的差价等争议。此外,元气森林失误设置超低价请用户退款事件,也引起网络舆情热议。
有关价格争议负面信息日趋势图。图源中消协官网。
同时,中消协点名了“匡威、斐乐旗舰店预付定金消费者反而多花钱”现象。据多方反映,平台给部分消费者退了差价,但后续众多消费者的退款请求目前还未得到客服回复。
欧莱雅虚假发货被点名
薇诺娜直播声称没货
在监测期内,中消协共收集有关“虚假发货”类负面信息227795条,日均信息量9491条。舆情信息量从11月1日起开始增多,11月6日达到峰值为28202条。
中消协表示,11月1日开始,不少网友吐槽物流信息不更新,客服机器人回复无法有效沟通。舆情持续增多并充分互动后,网友开始认为根本原因是商家虚假发货,造成物流信息多日不再更新。
典型案例方面,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了消费者反映的“付款10天不见欧莱雅”和“薇诺娜虚假发货”问题。有网友称付款10天不见欧莱雅发货,“1号凌晨付的尾款,11号了还在北京,打电话给物流先是告诉我把需求提上去了,然后就变成了机器人回复,原来是虚假发货呢”。“我800+的款不会退不了吧...”
图源中消协官网。
图源中消协官网。
此外,“薇诺娜直播声称没货”也成为典型案例之一。有网友表示薇诺娜写着3号0:30之前发货,买了600块钱的东西就给了其一个护手霜。客服轮回消息,一问就是货不足。
淘宝平台喵糖活动引起舆情吐槽
用户吐槽淘宝喵糖活动套路太深
《报告》显示,监测期内,共收集与平台营销相关问题舆情集中事件负面信息123071条,负面信息在10月27日出现高峰为18184条。预售期间,淘宝平台喵糖活动引起舆情吐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热议喵糖崩了,二是吐槽喵糖活动套路深,玩家内卷,平台收获广告价值。有用户表示,“#喵糖崩了#好多人在线吐槽,真的有点气愤,排兵布阵一整天,结果来了这个,骰子都扔不出去,服务器又离家出走了……”
图源中消协官网。
分析
消费者有了反套路、
远算计的品质消费诉求
中消协表示,“费手烧脑”迎接的“红包挑战”带来的并非“惊喜连连”,付出巨大时间成本拥抱的也不是“买到即赚到”的心理期待,缺乏人文关怀的数字化营销“扎心”不只一回,消费者数次遭愚弄被套路后的幡然觉醒、理性止损就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消费者被毫无节制地推送、精心策划地暗示所“绑架”,盲目囤货、透支消费正逐渐从个体的非理性行为,聚合并引发一系列社会性问题。
中消协表示,诚实信用从来是市场壮大、交易畅通的铁律;消费升级的方向本应是“让生活更美好”,而非“让无节制的需求更满足”。从交够“智商税”恍然大悟后的“剁手”,到寻找正确消费打开方式的“逆行”,越来越强烈的理性觉醒、越来越冷静的消费决策、越来越壮大的“不买”声浪,成为提醒平台与品牌双方必须深刻反思“流量至上”单一价值导向、重拾“造节”本意初心的又一外部势能。
如果较少粘合固定消费意愿的增量贡献
流量争夺的拉锯战只能继续围着“低价策略”的怪圈打转
中消协表示,从理论上来说,“直播秀场”虽然因为简化了供应链条而让价格更具吸引力,但其营造的场景效应却让消费者下单更感性、更冲动。而这恰好可以说明,它对流量的收割围捕其实更简单、更粗暴。
如果只顾随机潜在消费存量的肆意透支,而较少粘合固定消费意愿的增量贡献,流量争夺的拉锯战只能继续围着“低价策略”的怪圈打转。
数据变现将变成
对质量这一商品核心竞争力的威胁隐患
中消协表示,日益稀缺的流量资源与逐渐高企的获取成本,让品牌与商家进退两难。流量入口是消费市场中品牌高速增长的捷径,但以拼价格带来的“用户收割”、数据变现除了消耗消费者对品牌的良性感知,最终也将变成对质量这一商品核心竞争力的威胁隐患。
此外,拉长的战线不仅稀释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样也冲淡了品牌与商家的耐心与信心。而“超低价”对线下渠道完整稳定性的破坏冲击、数据注水对商家投入与期待的蒙蔽欺弄,利润空间收紧的焦虑让品牌和商家愈发理智清醒,急功近利的“快生意”必将成为往事,“双11”的营销神话不得不被重新评估。舆情发声主体结构变化与舆情热点槽点的渐趋集中,同样也加剧了“双11”内部动力系统的矛盾释放。
建议
平台与商家要以科技向善为宗旨
消费者要不断加强健康消费理念建设
对此,中消协会建议首先要从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着眼,持续强化对电商营销促销中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管控,既要紧盯特定时间节点,又要严守平时日常。既要通过精准的制度设计与释法赋权保证执法主体时时扬眉剑出鞘,约束和推动电商促销始终循着法治轨道;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同频互动,鼓励网购消费者与新闻媒体当好监督最前哨,提醒并推动电商平台与商家重视网络口碑与市场声誉。
其次,从充分回应消费者的消费诉求着手,中消协鼓励并引导电商平台及相关主体做深蹲、练内功,寻找并构建更具诚意、更少套路的商业模式,呵护更加多样、更重品质的消费诉求;通过对“套路”营销模式的“自我革命”,以及商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双提升、商业诚意与营销信誉的共改善,唤回流量人气,延续发展后劲。
此外,从引导消费者的理性健康消费着力,中消协呼吁并鼓励平台与商家以科技向善为宗旨,既要向大数据算法求用户画像精准,更要学会解析以人为本的传统商业密码;既要利润营收的合理增长,又要商德商誉的积累建设。切实拿出更具诚意、更见实效的行动,与政府、行业共同打造更健康理性、更高质量的新数字文明。
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还呼吁消费者不断加强健康消费理念建设,以更智慧、更从容、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行为拥抱消费升级。坚定良好消费心态、保持理性消费节奏、把握合理消费尺度,秉持绿色消费理念、避免挥霍浪费,让消费回归理性,不要在数字化生活中迷失。
采写:南都记者 肖韵蕙 实习生 关颖怡
如果您有相关线索
欢迎发送邮件到
也可通过微信
搜索“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
(微信号:ndlab2020)
与“鉴定君”随时互动
编辑:肖韵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