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造就着同一地域人们的集体记忆。在一次次艺术展中,湾区艺术家和观展人们的艺术理念在碰撞中流动,湾区的艺术生态也变得鲜活。近日,大湾区艺术展览系列[创意互联]在佛山和美术馆举办,分别以「共><感」及「渡可道」为题,展出艺术家林佑森、徐沛之及设计师高少康、陆国贤的作品。《美好湾区》本期聚焦大湾区艺术展,与四位湾区艺术家和设计师展开对话,倾听作品本身及背后的寓意,以及他们对湾区艺术生态的见解。
据悉,大湾区艺术展览系列「创艺互联」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艺术推广办事处与香港设计师协会,以艺术和设计为主题共同筹划,在四个大湾区城市——深圳、广州、佛山及东莞举办六个线上线下展览,展示12位香港艺术家设计师及一位深圳媒体艺术家的作品。香港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高少康介绍,此次期望通过一系列展览让艺术家与设计师成为创作伙伴,借着理念、经验和表达手法上交流对接,迸发出崭新的创作灵感,以创意与艺术带动香港与大湾区城市的互联互通。
“多闻”、“观心”、“意清净”、“般若”、“琉璃”、“无量”,这六组简单的词语,构成了徐沛之在“渡可道”展览部分的作品,也对应着他关于“见自己”、“见天地”和“见众生”自己内心的答案。他是一位书法家,但这期的展览中,他的作品不全是书法,还有坐禅椅及立体装置,多形式地丰富了展览的风格。他介绍,虽然单件作品字数少,内容所包含的事却很丰富,是自己对书法学术的积累、人生的经历、对创作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热忱。
徐沛之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随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兼任讲师甲子书学会执行委员(学术)、石斋之友执行委员,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虽然在内地生活过几年,但这是徐沛之第一次参加湾区展览,因为疫情原因,他无法到现场。另一位合作的设计师陆国贤也在香港,两人因此会偶尔线下见面,也会打电话沟通展览内容,徐沛之形容两人“聊完已经开始设计和制作,一拍即合”。
徐沛之
六件各含二三字的作品
简练表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渡可道”展览分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部分,徐沛之觉得这三部分可以分为人在学校学习,以及人在社会学习来解读,其中,“见自己”即是在求学阶段立志多涉猎,通过学习认识到什么是重要的;而“见天地”和“见众生”两者又密不可分,都是人在社会的经历与感悟。
在“见自己”中,他创作了两幅书法作品,分别写有“多闻”、“观心”二字,他解释说,早期佛典中的“多闻”一词,代表着学术方面的知识,而“观心”即是观察心性,这两组词是他对“见自己”的理解。
徐沛之作品《观心》《多闻》
除了传统印象中的书法作品,在“见天地”和“见众生”作品展出中,他还搭配了别致的立体装置。徐沛之说,他相信很多字和词都带有色彩的感觉,为此在这两部分主题的创作中,他就在想,该用怎样的色彩去丰富视觉元素,让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水墨色彩层次。他用“意清净”、“般若”二字来表达其对“见天地”的理解。在书写“意清净”时,他加多了岩彩,希望以此能带出内心的澄明清净的感觉。而作品《般若》更特别,它是一张椅子,“般若”意为智慧,二字刻在上面。徐沛之说,他用草书创作“般若”二字后,另一位合作者陈杰威把明暗影像转化为计算机数据,然后再用数据推算出立体模型,整成可以给观众冥想的“般若”椅子。徐沛之介绍说,这两件作品共同构成了“见天地”,是觉得人生只要恶念一来,内心的清净就是最难求,他希望能做到放下,见到意清净境界。
而在“见众生”,他选取了“琉璃”和“无量”二字作为关键词。徐沛之介绍,《无量》也是自己与陈杰威合作的作品,是浮印着“无量”草书二字的立体模型,他们力图呈现出大气磅礡的无量山势,另一件作品《琉璃》为书写作品,岩彩的青黄二色交杂在二字中,他解释,琉璃是印度的一种天然的青色宝石,可放出净光,为佛家七宝之一,他希望借着岩彩显示出琉璃的本意。
从兼职到全职艺术家
期望香港和内地可以多举办湾区的展览
徐沛之觉得自己走上书法这条路是自然而然的。他五六岁时,妈妈跟着香港有名的书法家翟仕尧先生学书法,有时会顺便带上他和他的妹妹。他笑着说,当时他和妹妹是“去玩”,但就在这么一个轻松、无压力的情况下,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书法,并开始练习书法。博士毕业后,他2012年获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颁发香港当代艺术奖的青年艺术家奖,及后于香港艺术发展局举办的2015香港艺术发展奖获颁予艺术新秀奖(视觉艺术),于2015、2018及2020年三度入选杰出亚洲艺术奖。他的作品获香港艺术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在外人看来,练习书法需要持续、重复临帖,是一种“单调”的训练。那如何寻求学习上的新鲜感呢?徐沛之说,他会主动去学习不同的书法风格,让自己的作品更多变,“有的书法家可能一辈子只写一两个风格的,但是我是不停找东西来学,可以写斯文的风格,也可以写粗线条、有气势的风格。因为我知道怎么去学,学完怎么去用”。
2015年专职拍卖行后,徐沛之不时要在深圳的排版印刷公司工作,往返香港、深圳之间,他发现不论在效率、工作流程、系统、印刷质素、以及拍摄质素,深圳已经达致世界级别,而印刷公司所印刷的书籍,已经不只是中国出版,而是来自全世界的订单。
2017年,他下定决心做一个全职艺术家。由于之前工作和艺术相关,他看了许多古代及近现代的画作,一直有绘画的念头。自学后,他发现书法的训练对画画有极大的帮助,他知道怎么去看线,用什么动作、压力和毛笔,写在什么纸上才能写好一条线,甚至在看一幅画作时,就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
徐沛之作品
通过在内地读研、生活的经历,徐沛之观察到内地对于艺术生的培育制度相对健全,比如上大学前有美院附中等,而在香港,年轻人搞艺术会被认为是“很难支撑生计”、“没有前途的”,他希望疫情后恢复正常通关后,两地可以多举办湾区的展览,通过两地艺术家们、年轻人的交流,让书法、绘画得到更好的发展。
采写:见习记者 冯家钜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编辑:冯家钜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美好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