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品掀起文化遗产热,新视野下文化遗产如何可持续发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1-12-03 14:50

12月2日,“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于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召开期间举办。多位从事并关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相关领域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围绕会议主题“文化遗产的探索与永续”,与会国内外嘉宾就“文化遗产的教育与实践”“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意”与“博物馆的活化与创新”等话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与会嘉宾与学者一致认为,在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视野下,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广泛共识,既包含对当代及后代的内在价值,更需从各方面为社会创意创新、经济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做出重要贡献。全球学者与专家应努力寻找创造性方法,加强合作频度和深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的协调发展,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产生起到积极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公共需求、促进文物事业健康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融合?这是我一直思考和工作的主题。”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认为,文物事业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国文物事业更具有信心、有责任为之贡献力量和智慧。

文物局领导.jpg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张朝枝则认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至少三个条件:首先是文化遗产多元价值被可持续的传播,其次文化遗产的形式意义被活化与创新利用,再者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收益被公平合理地分配。

从文创雪糕、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掀起的文化遗产热、博物馆热中,张朝枝发现,文化遗产的形态、内涵意义被不断传播建构,提供给消费者购买,然后在网上分享。通过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以及不同平台的转载,文化遗产由此传播出圈,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文化遗产,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也表明,文创产品的传播力取决于文化遗产本身的旅游性,如果其旅游性越大,传播的时间也就越持久。”

张朝枝.png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张朝枝通过视频分享观点。

本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暨南大学共同主办,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与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专题】在广东(广州) 读懂中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