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灵魂砍价”走红后,医保目录调整如何兼顾经济与创新?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1-12-03 18:08

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结果。据统计,此次新增74种药品,其中7种为目录外非独家药品直接调入,67种为目录外谈判成功药品。目录外67种药品平均降价61.71%。

此次医保目录调整中,多种年治疗费用达到百万元的肿瘤及罕见病药物降价到30万元以内,进而进入医保支付范围。“120万元一针的抗癌药”则因价格过高,被认为远超基金承受能力和公众负担水平,不具备经济性未能通过评审,最终未获得谈判资格。

近年来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屡屡出圈,但参与测算的医保专家强调,医保谈判并非追求最低价格而是合理价格。结合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综合考虑患者个人负担可承受能力,通过测算找到一个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够用得起的价格,最大范围惠及百姓,这样谈判才有意义。

微信图片_20211203175122.png

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现场。据央视截图

新增74种,调出11种

据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隆学文介绍,此次医保目录调整共收到企业申报企业,企业申报信息501条,涉及药品474个,经审核、公示、复核3个环节,最终273个药品通过了形式审查,其中医保目录外药品174个。最终,117种药品被纳入谈判环节。

从谈判结果看,最终94种药品(目录外67种,目录内27种)谈判成功,总体成功率80.34%。目录外67种药品平均降价61.71%。此外,还有7种药品为目录外非独家药品直接调入新版医保目录,两者相加后,此次医保目录调整后新增药品74种,涉及21个临床组别,包括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

“这些(直接调入)药品都是按照惯例,经过了专家的严格评审,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11种药品被调出医保目录。黄华波称,这些药品临床价值不高、可替代性比较强,且近几年在招采平台上使用量比较小。


多款药物年治疗费从百万元降至30万元以内

此次医保目录调整涉及多个高值肿瘤及罕见病用药。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石远凯梳理,目录新增肿瘤用药达18 种,覆盖了肺癌、淋巴瘤、乳腺癌、肝癌、胃癌、骨髓瘤、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瘤等领域。

在罕见病领域,涉及多发硬化、法布雷病、髓性肌萎缩症、血友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等均有药物入选。

肿瘤和罕见病领域的特殊性,使得不少药物价格高居不下,个人难以承受,患者对相关药物进医保的呼声颇高。值得注意的,此次医保目录调整中有多款“天价药”入选。例如,70 万元1 针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年治疗费超过百万的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

虽然国家医保局未披露具体的签约价格,但石远凯表示,多种“天价药”经谈判后价格大降至年治疗费30万元以下。“这些‘天价药’自身降价,加上医保报销,患者家庭的负担水平显著下降,极大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石远凯说。

据统计,2018年至2021年,医保谈判平均降价水平都保持在50%以上。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基金测算专家组组长、北京医保中心主任郑杰介绍,通过药品谈判,4年来有个507新药纳入报销,2018年以来,北京医保基金支付的国谈药金额约40亿元。


进医保标准:年支付必须控制在30万以内

事实上,石远凯所说的“30万”,是医保目录谈判及调整过程中颇为关键的标准。

此次目录调整始于2021年5月,历经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等阶段至今次公布结果。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评估医保与患者对药品的负担水平,测算出可承受的建议支付范围,再基于此与企业谈判准入价格。

“在测算具体药品价格之前,我们最先要做的一个工作是合理设置基金测算的上限,而后在这个预算范围内测算药品的比价关系,确保基金安全的运行不失控。”郑杰说。

例如,受到关注的“120万元一针的抗癌药”,此次未进入医保目录。郑杰解释,该药品远超基金承受能力和公众负担水平,不具备经济性未能通过评审,最终未获得谈判资格。

“要想进医保目录,治疗费用医保基金年支付必须控制在30万以内,”郑杰强调,这一数字并非人为规定的“天花板”,而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统计出来的,目前医保目录涵盖的近3000个药品中,年治疗费用均未超过30万元。

“30万已经是一个比较高的支出了,再高我们掏不起。”他说。


不追求最低价格,合理定价引导创新

近年来医保谈判屡屡“出圈”的原因,与广受传播的“灵魂砍价”关系颇大。不过,郑杰强调,结合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综合考虑患者个人负担可承受能力,通过测算找到一个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够用得起的价格,最大范围惠及百姓,这样谈判才有意义。

“有人认为谈判就是杀价,越低越好,这是对这项工作的曲解,基金测算追求的不是最低价,而是合理价。”他说。

北大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介绍,医保谈判时强调几大原则,包括药物经济性、科学性、公开透明公平,以及创新性。“只有创新药物更好纳入到保障里面来,才可能不断提高我们社会用药的质量。”刘国恩说。

他表示,为了体现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近年来新上市药品进医保时间均有缩短,同时在谈判价格上也与其他药品有所区别。数据显示,2020年医保新增药品93个,其中5年新上市药品68个,占比71%;今年医保新增药品67个,66个是过去5年上市的药品,27个创新药实现“当年上市、当年入保”。

“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平均周期在一年零两个月,这个速度当然还可以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跟中国过去很多年相比是比较快。” 刘国恩说。而从价格看,2018年到2021年累计谈判成功的46个国家重大创新药物平均降幅都低于其他药物的降幅。

750x5479_61a96e0252df5.png

67种谈判成功入围医保目录的药品。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