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归来开农场,这位香港青年选择在东莞“深耕”

南方都市报APP • N视频
原创2021-12-04 17:28

早在1994年,黄惠铭一家便移居来到了香港。赴美留学归来后,黄惠铭利用了两年时间调研中国农业发展状况,他认为农业非常有发展空间,于是,2018年,他决定放弃在香港从事了12年的传统工业领域的事业,回到家乡,与四位合伙人在东莞企石镇的一片荒地上打造了一个新世界——“我的农场”。

5.jpg

黄惠铭在农场里养了边牧。

留学归来选择从零开始做农业

穿过东莞企石镇几座厂房,从一条小路进去来到了“我的农场”,黄惠铭在水果玉米地里摘下一棒玉米品尝它的甜度。据他介绍,这款水果玉米成熟后可直接当水果吃,甜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旁边一片片的阳光玫瑰葡萄,粉红芯火龙果和草莓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如果不是认识了我太太,没有了解台湾的农业资源,我应该不会想到要做农业。”黄惠铭留学时认识了他来自台湾的妻子,在那段时间他了解到农业的相关知识以及台湾良好的农业体系,当时他就开始思考能否把台湾优秀的品种、技术引进内地来。毕业后,工作遇到了瓶颈期,他对从事农业工作这个想法更有憧憬了。

放弃曾经从事了多年的传统工业,投身于自己并不了解的农业,这是个未知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起初,他家人都不同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农业是一个没市场的事业,另一方面是因为黄惠铭本身不是农业专业出身,可以说是零基础。直到后来良好的市场反馈,让黄惠铭的家人逐步对他的选择改观,“因为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农产品上市后,朋友们的反馈很好,我的家人就开始改观,认同这个还是有市场空间的,慢慢地心里就接受了,还会主动和别人说起我们的农场。 ”黄惠铭笑着说。

4.jpg

黄惠铭在“我的农场”里养殖了小香猪。

提及农场取名字的缘由,他表示几个合伙人曾为此争吵过,而黄惠铭坚持要用“我的农场“这个名字,他解释:“第一个是因为我希望这个农场多点人参与,让每个人都觉得这里是属于他的地方。每个人讲出来都说的是‘我的农场’,大家就会说一起去我的农场啊。有些朋友和我说,他们真的被以为有一个农场,这个名字也有利于创造话题。另一个是当时我接触到我们的小朋友玩的游戏叫‘我的世界‘,这个游戏里的所有工具、一砖一瓦都是要你自己创造的,我自己也希望我们这个农场用大家一手一脚、所有的心思建造起来的。”如今,四年过去了,“我的农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通过数年的积累,熟客越来越多,他们的农产品无需被推销,一上市就会有熟客下订单,熟客的朋友们也会找到他们的平台来购买,就像滚雪球一样,一传十十传百,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将把这个模式扩建到别的农场去做输出,做一个品牌连锁。”

3.jpg

黄惠铭在农场种植的水果玉米地上察看生长情况。

打造现代化的农场,希望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

黄惠铭认为自己是一位“现代农民“。他经常会向农场的同事或是传统的农民传输一些新理念, “现在这个时代做农业不能拿以前的观念做。第一个形象是需要的,第二个是管理的时的理念要符合现在的需求,以前的肥料、农药不可以乱用。另外包括包装,要符合消费者需求,或者是有我们自己品牌元素的植入。”

农产品很关键的一点是稳定性,而利用科技手段可以保持农产品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值。“我的农场”就结合了国家推行的5G技术和大数据,做智慧农业和大数据,通过温控和湿控技术帮助他们更科学地管理农产品。在这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培育下,他们的阳光玫瑰葡萄一亩的产值可达13万,这在同行来说是不可思议的。黄惠铭说道:“前两天我出差去揭阳,就是想把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或是方案分享给农业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他希望能将他们的经验分享给其他种植户,做到一个带动的作用。

“我的农场“不仅搭建科技农业的平台,还做自然教育这个板块。“我们现在做教育这个板块,以前去听课或是和专家讨论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小朋友都有一个‘自然缺失症’,是因为他们跟大自然缺乏了接触交流,不像我们小时候,在乡下‘天生天养’,而现在的小朋友就是手机、电视或是逛商场、游乐场,已经和大自然脱节了,所以做这个项目,除了市场空间,更多的还是一个生活的追求。”

6701638592922_.pic.jpg

黄惠铭在农场草地里和狗玩耍。

大湾区为港澳青年追梦提供更多可能

黄惠铭提到,对于回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来说,政府担当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政府、可以帮你宣传,它还是个很好的资源提供的平台。”东莞的农科所会主动派技术员、科长为农场做指导,人社局曾在这举办过港澳青年创业的政策讲座,“就在我们农场这里办,经常有政策送上门的方式,对我们港澳青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对这里的架构不熟悉。 ”

关于大湾区的优势,黄惠铭表示“从我的行业来讲,吸引我回来的主要是这里的市场空间、行业资源都比香港有优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从综合行业来讲,从大湾区来讲,有大把政策支持,包括现在有创业基金,只要你的项目是可行的,都会有几十万的补贴,这些以前在香港是很难拿到的,但是在内地各行各业都能有。” 他认为,大湾区对包括他在内的回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为港澳青年追梦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机会。


视频:林耀华 刘威 李想  实习生 陈彩敏

文/图:林耀华 李想  实习生 叶颖瑶

编辑:陈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