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高发的乳腺癌当中,有10%-15%的属于非常难治的三阴型。预后差,易复发,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远差于乳腺癌的其他型别。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副院长、乳腺肿瘤科主任王坤教授及其团队成员,通过对两种经典化疗药物的重新组合使用,对II-III期“三阴”乳腺癌进行术前化疗时发现,61.4%的患者在手术时已找不出肿瘤细胞。
该项研究结论,被全球癌症治疗领域奉为经典和圭臬的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发布的最新版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纳入。与之前同类癌症的标准治疗方案比较,王坤教授的新方案具有不良反应更少,治疗效果更好且非常经济(两款药物均为医保、集采药物)的优点。“该方案有望给患者带来更高的远期生存率,为‘三阴’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治疗选择。”王坤教授透露,他所在团队下一步将用这一方案结合新的免疫单抗进行I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提升“三阴”型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手术前运用两款老药组合化疗
观察多年发现疗效喜人
王坤教授表示,“三阴”乳腺癌是指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原癌基因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无论国际或国内, “三阴”乳腺癌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的比例均达为10%-15%之间,相较其他类型的乳腺癌,它的治疗方法有限,容易复发转移,5年生存率偏低,因此被称作乳腺癌中“最难啃的骨头”。
一直以来,“三阴”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采用的是欧美同行摸索出来的经典新辅助治疗方案是采用蒽环类、环磷酰胺、紫杉类化疗药物进行组合。该方案在术前化疗阶段发现的效果相对有限,约有30%多的患者能够得到病理完全缓解的治疗效果。
“蒽环类”药物包括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等,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但是,蒽环类药物有一定的心脏毒性,使用后容易出现白细胞急速下降等副作用。”
王坤表示,如果将“蒽环类”药物置换掉,代之以卡铂类化疗药物来与化疗药物紫杉醇类进行组合,其毒副作用会更加可控(多表现为轻、中度血小板减少),而且这一方案曾被用作广谱乳腺癌化疗方案,并观察到一定疗效。
团队立即设计了严谨的课题思路,并由王坤教授牵头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历时5年,93位“三阴”乳腺癌患者参加了研究,分别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包头市肿瘤医院6个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是可喜的:使用“紫杉+卡铂”用药方案后,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为61.4%,较对照组(经典方案)38.6%的完全缓解率,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目前,参与研究并采用新组合方案的随访患者中,至今依然存活、健康的案例非常多。
“病理完全缓解率是医学术语,意指化疗结束后的手术阶段,临床观察不到肿瘤细胞,其非常接近于大家理解的治愈”王坤说,使用这个新方法化疗后,有的患者后面手术时,肿瘤已完全消失了,治疗的效果也更好。最让患者高兴的是,新方案的用药为6个周期,而标准方案为8个周期,用药时间变短了。
成果纳入全球顶级指南
后续课题将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增人数高达226万,当年全球新发肺癌人数为220万。乳腺癌正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大癌症。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居所有女性恶性肿瘤首位。王坤表示,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乳腺癌发病率为60/10万人,且还在以每年2.5%的速率上升,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该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30/10万。随着婚育年龄的延后,工作压力增大,乳腺癌这一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仍在不断上升。在乳腺癌治疗总体有效率日益提升的基础上,攻克“三阴”的治疗难题,意义尤其巨大。
也正是基于此点,该方案在推出后不久,旋即被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纳入新版临床实践指南。在现代医学攻克乳腺癌这一难题的过程中,中国专家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研究是中国第一个被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引用新辅助临床研究。”王坤介绍,该指南是全球肿瘤治疗的主要循证医学依据,也是国际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权威指南。“十多年前我们学习NCCN指南‘跟跑’,现在我们的医学科学水平提升,研究得以写入指南让更多患者受益。”
王坤介绍,下一步,他将致力于将新化疗方案与PD-1等免疫治疗方案相结合,继续寻找治疗“三阴”乳腺癌的优化方案。目前,此项研究正在招募入组患者。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靳婷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