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专家:供应链需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化要从贸易扩至创新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1-12-09 19:17
700x350_61a9e93fdec28.jpeg

全球“缺芯”风波未平,电子产品制造业压力陡增。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前麦肯锡公司全球数字战略服务及亚洲区半导体咨询业务负责人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日前表示,“更多的全球化才是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更多的全球性企业,搭建跨国研发创新网络。”

近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办。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出席了“新发展格局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国际研讨会。

WechatIMG3220.jpeg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前麦肯锡公司全球数字战略服务及亚洲区半导体咨询业务负责人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出席了“新发展格局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国际研讨会。

近年来,个别国家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影响全球产业链稳定运行。新冠疫情大流行仍在全球蔓延,世界局势不确定性上升,加剧全球供应链局部断裂风险。

芯片被称电子产品的心脏,更被誉为国家“工业粮食”,即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是集成电路载体,由晶圆分割而成。

在前述研讨会上,唐睿思举起手机说,当中凝聚着150个诺贝尔奖的知识产权,半导体分工尤为复杂,“这是全球性的行当,你的手机堪称奇迹”。

“全球化”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台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组装、零件供应横跨不同国家。根据苹果公司公布的2020年供应商名单,200大供应商分布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南北美洲。

经济全球化正处在“十字路口”,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劳动力组织、跨国越洋物流等环节相扣,结织成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全球化危机之中,大家都在找短期解决方案,比如造更多芯片、汽车等,让更多商品流动起来。长期而言,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要‘自力更生’。” 唐睿思说,“自力更生”意味着从软件设计、技术研发、工厂制造到生产组装等等国内包办全链条,本土供应大小配件,“抗拒‘外国人’带来的风险。”

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2020年9月报告披露,至今,没有任何地区或公司具备端到端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一旦供应链受到扰乱,便会导致某些芯片供应短缺。

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国际关系、产业波动、经济周期、疫情大流行等风险因素叠加,倒逼各国政府和企业突围求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人口快速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数量进入下降通道,人口、资源红利等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新发展动能亟需加足马力。

“半导体企业很清楚,成功取决于研发实力,尤其是如何同时缩小尺寸并提高性能。然而新冠疫情带来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行业收入或将严重受挫,致使内部创新资金受限。”前述麦肯锡报告称,外部投资者或“退一步观望”,半导体的先进工艺制程研发周期较长。

人才是阻碍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唐睿思观察到,即便中国有上千万的研发工程师,但中国实现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自给自足的最大障碍仍然是缺乏人才,以及缺乏结构化的长期研发。

“商品贸易很重要,但建立全球创新网络,网罗国际人才,获得最好的创新能力也是关键。”唐睿思表示,数据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需要政府“想办法”。全球性的公司意味着,中国公司里不仅有很多本地工程师,还有来自班加罗尔、东京、硅谷等地的工程师,并与全球伙伴合作。

“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最重要主体,优秀的跨国公司拥有核心专利技术、标准制定话语权、品牌影响力、要素聚合能力等,是全球资金网络、物流网络、创新网络的主导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卓贤近期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采访时表示,核心零部件本土化是维系一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关键。

广东是中国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重要集聚区,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全国领先,特色工艺制造、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快速发展,产业链不断完善。“但广东集成电路制造环节短板明显、人才短缺、对外依存度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蔡木灵曾在发布会上公开指出。

2020年,广东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700亿元,其中设计业近1500亿元。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编辑:黄姝伦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