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开幕。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飞速发展,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越来越多香港本地的大学开始北上办学,不仅促进科技人才的交流,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他还特别提到了,广州超算助力香港选手夺得奥运奖牌的故事。
问: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2007年1月落户广州南沙,是最早拥抱大湾区的香港科研机构之一,您如何看待大湾区近年来在推进粤港澳之间协同创新方面的探索?
高民: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合作飞速发展,而且越走越近,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以前我们苦恼了很久的资金过境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目前,香港科技大学的老师在香港校区申请项目,国家科研经费可以直接拨到香港校区,这是很大的推动和促进。
其次,数据的联动和科研设备的共享共用,近几年也有很大突破。像霍英东研究院运营的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主要面向港澳和海外的科研人员服务。过去5年,港科大总共有超过200个老师在使用广州超算的资源,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问:最近三年来大湾区在科技合作中有哪些成就?
高民:就合作本身来说,目前香港的多所大学在北上办学,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预计于明年9月落地广州南沙,正式投入使用,规模将会有1万个学生,1000多个老师,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香港大学在大湾区落地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
它不只是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还带来了大量科研领域的合作。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过去十几年来,共承担了700多个项目,其中很多都是跟港科大、甚至香港其他大学的老师一起合作研发的。期望未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能够和港科大清水湾校园一起,成为具有较强前沿技术研究能力的高校,进一步促进粤港科研力量的融合发展。
问:霍英东研究院十几年来,已经有700多个项目成功了,请你介绍一下这里面大概有哪些项目?或者有哪些新的项目能让我们期待?
高民:我举例两个项目吧,都是和产业化有关的。第一个是我们团队做的芯片的封装可靠性分析和测试。芯片是封装结构的,本身就是一种危机,未来十年可能会面临失效的问题。
这个技术其实是芯片整个产业链里面的其中一个环节,但是团队把这个环节做得很好,在中国属于顶尖的,主要给华为、vivo、海思、荣耀服务。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开始进入芯片制造设计领域,而这个技术刚好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去规划和评价芯片的封装到底合不合理,是不是5年后、10年后就会出现失效的问题。
另外一个项目是,做室内定位导航和室内地图。霍英东研究院把这项基础科研,变成了专利,变成了一个技术。然后我们又孵化了一个公司,完成技术产业化。这个室内导航,在广州市内,比如南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白云机场、广东省博物馆等都得到了应用。在医院里,主要是做智能导诊。比如我们在医院看病,医生给我们开诊断单,让我们去照X光,那么以前我们可能会去问X光室要怎么走,但是现在我们只要关注一个公众号,就可以看到X光室要怎么走,还有多长距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整个过程,都可以自动导航。甚至在未来,照X光需要排队多久,是否可以先去做其他诊断,这些都可以计算。
问:2016年广州超算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共建了南沙分中心。作为超算对接港澳的服务窗口,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高民:广州超算中心面向港澳的服务,主要是由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来负责。广州超算中心连接一条光纤到霍英东研究院,霍英东研究院连接专线到香港科技大学。现在港科大任何一名老师使用超算就和局域网差不多,大大方便他们使用超算。
有一个成果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香港单车运动员李慧诗在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中夺得一枚宝贵的铜牌,这其实就是香港科技大学张欣教授团队,利用广州的超算资源为香港自行车队进行单车测试、单车运动员阻力测试,以及低阻力单车服研制等项目取得的成绩。
问: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还会在哪些领域有合作空间?
高民:未来我们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要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我刚刚说到,大湾区已经算是国际的科创中心了,但是跟全球最顶尖的国际科创中心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个链条的打通方面,同样存在着差距。大湾区未来还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去把这个链条打通。什么叫原始创新呢?其实也就是给人类做知识发现,从知识发现到最后产业化。大湾区目前虽然有这样的案例,但是还不够多。如果这个链条能够彻底打通,发挥大湾区的科研优势,发挥整个珠江三角洲的产业优势,那我相信未来大湾区可以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科研中心。
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林思思
编辑:林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