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养老平均花费百余万,80后比70后有更多养老焦虑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养老
原创2021-12-24 21:44

12月23日,《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历时7个月的调查,覆盖全国19个省份80万城市居民,报告对我国30-85岁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大数据画像。据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介绍,此次调研范围较广,是目前国内发布的非官方报告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调查。

报告结果显示,近75%的受访者在考虑父母和自己的养老问题,九成“80后”已有自己的养老规划,一线城市女性相比男性更关注养老问题。此外,急救和失能失智照护是当今养老服务的主要痛点也是刚需。

“我们发现现在关注养老规划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年轻,30多岁到40岁出头是个‘高峰’,他们首先关心自己父母怎么养老,然后才是自己怎么养老,理性加孝心是这次调研非常大的一个亮点。”杨燕绥说。

微信图片_20211224195539.jpg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

养老规划

80后比70后有更多养老焦虑,养老规划兼顾自身和父母

该报告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指数课题组、大象保险集团三方联合编制。报告称,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很多年轻人早已经着手做准备。

调研显示,30岁以上人群“既考虑自己养老又考虑父母养老”成为普遍现象。其中,30-39岁是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高峰年龄段(40%),其次是40-49岁(33.9%),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平均年龄是39.7岁。从代际看,“80后”考虑自己(85.8%)和父母(94.7%)的养老比例都高于“70后”,显示出更多的养老焦虑。

此外,在父母养老问题上,超七成子女有规划且有实际行动。大部分受访者对自己及父母的养老问题都进行了规划,44.5%的人群对自己的养老问题已经有了实际行动;对父母的养老问题有规划且普通收入实施行动的人群比例更高,达到72.4%。

在自己养老问题方面,九成“80后”已有自己的养老规划。从收入来看,超过半数高收入人群对自己的养老有规划且已有行动;普通收入人群对自己养老有规划且已有行动占比较少,仅为34%。

微信图片_20211224201437.jpg

论坛现场。


城市差异

一线城市女性人群更关注养老问题

调研还发现,女性人群(79%)考虑养老问题的比例大于男性人群(76%)。女性中有养老规划但还没有行动的占34%(男性占比32%),女性中既有养老规划又有实际行动的占46%(男性占比43%),女性相比男性无论在养老规划上还是养老行动上都更看重。

从城市级别来看,一线城市人群(80.5%)考虑养老问题的比例大于新一线(76.7%)、二线城市人群(73.1%)。一线城市的养老规划性和行动力最强,50%的一线城市受访者已经开始养老规划和行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略差。

微信图片_20211224201443.jpg

论坛现场。


养老预期

养老消费预期平均100.6万元,越年轻预计金额越大

你愿意为自己以及为父母的养老支付多少钱?面对这一问题,受访人反馈结果显示,愿意为自己养老支付的费用为平均每月8255元,预计父母的养老花费为8341元每月,对待自己和对待父母养老预算费用态度一致,都是从实际出发,参考养老市场行情和自己的经济能力,两者之间差距不大,差异值在1%上下浮动。

值得一提的是,受访者预计自己养老花费平均在100.6万元,一线城市人群预计养老花费平均在115.9万元,高于其他级别城市人群的预计花费。同时,不同年龄对养老花费认知不同,越年轻的人群对养老花费的预计金额越大,30~39岁人群预计养老花费122.1万元。随着年龄增大,预计养老花费逐步减少。

调研报告分析认为,一方面,年轻人认为自己养老是很多年后的事情,对于养老花费考虑到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对养老服务品质的需求。

pic_969241

在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适老化改造后的跑步机。新华社发

养老费用来源

70、80后多靠理财保险,50、60后靠存款国债

调研指出,不同人群的养老费用来源渠道相似,构成比例略有差异。“80后”依靠“理财”者多,通过租或售“房产”补充养老费用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年轻一族已经不像老一代人群那样对房产投入较深“感情”,而是认为房产只是一项投资。“50后”“60后”养老费用来源大部分还是靠存款和国债。

其中,父母养老费用来源以老人退休金和资产收益为主,子女供养为辅。在“供养”方面呈现出“我做好了养父母的准备,但不指望子女养我”的态度。父母养老费用来源为“我/我和兄弟姐妹的供养”的比例为41.2%,显著大于自己养老费用的来源“依赖子女”比例为27.6%。

pic_1001909

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陪老人打扑克。 新华社发

分析

“80后”更关注家庭养老整体决策

调研报告总结称,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负担也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抚养比已进一步提升,子女面临巨大的老龄社会压力。

调查显示,“70后/80 后”教育水平总体较高,其中本科学历占比达到七成,呈现高知特征,养老观念较传统养老观念有很大变化,更能接受父母去养老机构养老。

30~49岁群体父母平均年龄66岁,已存在健康隐忧,且自身亚健康情况严重,40岁开始面临健康状态拐点,普遍关注健康管理。“80后”家庭结构是典型的 421模式,夫妻2人抚养1个孩子的同时还要赡养4位老人,压力巨大,往往在结婚生子后就被动地要考虑父母和自己未来养老问题,这使得“80后”更加关注家庭整体养老决策。

pic_969170

在南昌市东湖区火神庙社区,“时间银行”志愿者陪着社区的老人们一起过生日。    新华社发

建议

聚焦养老服务痛点,提供医疗优质资源

老了最担心什么?报告指出,与传统没钱养老、没子女照料的情况相比,当下趋向于自主养老的老人,主要有三大养老痛点:担心突发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护理人员不专业或好的靠谱的护理人员难找;医养服务好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占比分别为31.13%、29.59%和26.56%。

与此同时,50岁及以上群体的巨大养老消费潜力开始呈现。“60后”即将步入老年,老人的平均教育水平显著提升,老人自我健康测评良好,健康意识较强。养老观念上,这届老人养老观念更加积极,养老选择多元化;老人养老靠自己,除了稳定的退休金,60岁及以上群体还有相当数量的金融资产和房子等不动产收益作为养老金来源,不靠子女也有能力追求更有品质的老年生活。

根据调研数据,从城市居民养老意愿看,未来养老服务模式或需优化。居家养老是基础且目前占据主要地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比例将逐渐提升。报告指出,在此背景下,城心养老可以满足老人对自己“熟悉生活环境”的需求,同时为老人提供较为成熟的医疗条件,符合未来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


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个人养老金制度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