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小组到互动教程小程序,帮老年人打造“手机学习班”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经济
原创2021-12-25 15:14

为了教会爸妈用智能手机,有人花10万元做了个教学机器人。今年10月,一群年轻人在豆瓣上发起“教爸妈玩手机”小组,相互学习经验。两个月后,这群小伙伴还把“机器人”升级成为一个小程序,创作了2000多个互动教程,希望让更多的老年人通过它学会用手机。

12月23日,“创新智慧助老 乐享数字生活”智慧助老趋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指导,南方都市报主办,支付宝蓝马甲协办。研讨会上,豆瓣“教爸妈玩手机”小组负责人、“麦龄”小程序创始人岑倩分享了他们团队为老年人设计手机教学小程序的故事。岑倩还表示,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对数字化领域的认知程度存在多个分层,因此助老服务的设置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8000多个孝心儿女自发成为老年人手机“私教”

“教爸妈玩手机”小组负责人之一小桔告诉南都记者,发起这个豆瓣小组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的爸妈学好手机,希望能通过小组内的分享和讨论,吸取大家的经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短短两个月,8000多人拥入小组。“教爸妈玩手机”小组的组员大多在异乡求学或工作,希望教会长辈熟练使用手机。他们在组内活跃讨论,分享教长辈用手机过程中的趣事和苦恼,并在这种互动交流中逐渐炼成自家长辈的手机“私教”。

1080x1441_61c6aa4d6e64d.jpeg

豆瓣网友栗羽阳给爷爷画的微信使用说明书

1080x1441_61c6aa4d72109.jpeg

豆瓣网友栗羽阳给爷爷画的微信使用说明书

比如豆瓣网友“栗羽阳”给爷爷手绘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仔细标注了主界面和聊天界面的功能介绍,把每一个按钮代表的意义都帮爷爷标注好了。有网友表示,电视屏幕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遥控器越来越小,即使画了说明书,系统一更新,奶奶还是不会使用“回放”一类的功能。还有网友提出,老人家手部皮肤比较粗糙,点击手机屏幕比较不灵敏,希望能有更适合他们使用的智能手机产品。

有细心的网友还指出,App的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了,按照说明书来,等长辈们学会了,应用的界面早就变了。“我也干过教爸妈画智能手机说明书这事,当初教的是怎么把零钱免费提现到银行卡。花了得有一个星期才画好,等我画好发给我爸爸,发现其中的有些按钮已经换位置了。”这位网友说,“现在手机App的设计都倾向年轻化,对于父母来说快速找到隐藏在角落里的图标,确实有点困难。”

还有一位小组成员分享了她教爸妈玩手机的崩溃瞬间。“我一个月内,经历了‘辅导娃’和‘辅导妈’的双重崩溃。”她说,“娃学不好,我还能对他发发脾气。妈学不会,她还对我发脾气,一个月练就一身‘忍功’。”在这位网友分享的故事中,老年人学手机主要有几个典型表现,首先是极其抗拒,觉得学起来复杂就不想学了;第二是对于点击手机的手感很不习惯,总是“下手太狠”,点得很用力,但又没点到;第三是要重复学5遍到10遍,甚至更多次……

300多位创作者创建了2000多个教程

在近日的智慧助老趋势研讨会上,岑倩告诉南都记者,和豆瓣小组成员交流后,获得不少灵感,想到可以给爸妈制作一个教学机器人。于是她和几位小组负责人一起组建团队,把给爸妈做教学小程序做成了一个创业项目,最终形成了一个小程序,他们把小程序命名为“麦龄”,谐音是“迈龄”,我们希望长辈们能迈过年龄的障碍,融入智能时代。而且,麦子的花语是“合作”和“赞美”,让年轻人与老年人互相合作,携手跨越数字鸿沟。

WechatIMG127.jpeg

“麦龄”小程序首页及分类教程页面

“我们探索了常规的图文形式,也试了做视频,但图文太长,老人不爱看;视频太快,老人又记不住。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能不能做个介于图文和视频之间的形式。于是,就做了1.0版小程序,模拟真实的手机操作,每个步骤都能点击学习。”岑倩在分享中说。

豆瓣小组中也有很多组员参与了1.0版本的内测,他们把小程序转发到家族群,再把长辈们的意见反馈会来,“麦龄”团队成员就根据这些意见改进小程序,对产品进行迭代。“我们现在有300多个创作者,共同完成了2000个教程。我们将开发平台开源给他们,提供编辑工具,让他们自主地去进行创作,现在小程序也在公开招募创作者。我们会给创作者们提供选题范围供选,以保证平台上的教程不会重复。”

岑倩说,“我们有个用户反馈称,用麦龄教会妈妈转账后,妈妈开始一周会练习转账给她,她一个星期收到了1000多块钱。还有个阿姨,之前缴燃气费都是去物业,有时候晚上做饭发现燃气没了就交不了。她跟着我们的小程序学会在支付宝上缴费。发现网上缴费不仅方便,还能领折扣,就像打开了新天地。”

智慧助老应与老人共情,实现代际间的温情互动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在研讨会当日发布的《2021智慧助老模式观察报告》中指出,针对当前企事业单位、公益社会组织开展的智慧助老行动,老年受访者认为有些培训内容重复比较多,不太贴合老年人的需求。

岑倩表示,这主要是由于提供智慧助老服务的相关人士并非出自老年人群,因此他们多数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无法与老年人感同身受,最终提供的服务往往无法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提供助老服务的人,跟老人家的年龄、教育、生理、心理各个方面背景都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很比较难设身处地去理解老人,就会想:他们为什么找不到那个返回键?”在她看来,智慧助老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各年龄人群之间的磨合。岑倩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对数字化领域的认知程度存在多个分层,因此助老服务的设置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WechatIMG1671.jpeg

豆瓣“教爸妈玩手机”小组负责人、“麦龄”小程序创始人岑倩

她表示,为了打消老人的戒备心,保持真正开放的心态接受互联网,他们团队正在试图连接起年轻人和老年人,让年轻人为爱发电,根据家里老人的需要制作教程;老年人接受年轻人的孝心,真正愿意去学习这些内容,两代人之间的温情互动,也能更好带领老人走向智能时代。另一方面,同辈人之间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多,可以从两个方面做点事情。首先,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老年社区,让老人在互联网上积极发声,形成互帮互助,互相交流的社交圈子。另一方面,可以打造“超能老人”,让更优秀的老人去影响更多老人,老年KOL的影响力,在老年群体中会更有说服力。

岑倩用“共情”这个词表达了对智慧助老未来的展望,她认为,对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手机、电脑,也不是一些可用可不用的技能,而是通过这些媒介,这些技能,真正感受到科技的温暖。智慧助老更多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给予人文关怀,让老人有舒适的体验,踏实而放心地过好老年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凌慧珊 袁炯贤 陈卓睿

编辑:熊润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蓝马甲公益行,助力提升适老服务

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熊润淼5081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