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粤港澳的报告,来了!

南方都市报APP • 每日资讯
综合2021-12-29 17:44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三年,深化跨境金融改革、打通资本要素跨境流动渠道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继跨境理财通落地之后,粤港澳三地保险的互联互通也令人翘首以盼。近日,在广东银保监局的专门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这份历时3个月的调研报告,有何亮点内容?

在此份报告中,调研组访谈了粤港澳三地共13家头部保险企业和5家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梳理了行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专属健康险产品设计、销售和理赔过程产生的诸多问题,同时收集了200多名粤港澳客户对于大湾区专属健康险产品的诉求和看法。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专属健康险的发展。

政策利好支持跨境保险  市场空间待释放

目前,在中国银保监会的指导下,广东银保监局牵头会同深圳银保监局和港澳金融监管部门,紧锣密鼓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争取尽快将保险服务中心建设相关事项纳入CEPA框架,推动其落地。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也接连出台相关规划或方案,鼓励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等更多创新产品,为三地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规划纲要,还是省、市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大多明确提出对跨境保险、产品革新重塑等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在2020年11月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身保险产品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相关内容。包括科学有序推进医疗险的精准定价,要求保险产品应基于当地实际经验数据来进行定价,这对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特定的商业及医疗健康保险尤为重要。

在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下,广东银保监局也积极推动2020年最新修订的重疾发生率表新增“粤港澳大湾区产品专属”重疾表,这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区域性专属重疾表。专属重疾表打破了同一产品全国统一定价的局面,赋予了大湾区重疾产品自主“定价权”,朝着大湾区保险服务互联互通迈出重要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保监会同时将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的监管权授予广东银保监局和深圳银保监局,首次将重疾险产品备案权限下放给派出机构,给予大湾区发展专属重疾险产品的“主动权”。

放眼粤港澳三地深度合作的大背景,粤港澳大湾区专属健康险的市场空间仍有待释放。目前,越来越多港澳籍人士赴内地工作或定居。根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统计,截至2020年5月,有超过23万香港居民申请了居住证,在中国内地长期居住的香港居民中83.8%住在广东省。据央视网今年9月报道,目前,有7621名澳门居民在横琴办理了居住证,2000多澳门居民在横琴购买社保。可以预见,在三地人员来往密切的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专属健康险将迎来发展蓝海。

目前,已有多家保司抢先布局。从广东银保监局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12月份,已有14家保险公司24款湾区专属重疾险及跨境医疗险上市,累计为近8万名客户提供保障超过700亿元。各家头部保险公司对大湾区专属健康险市场响应较为积极,但是与此同时,调研组也发现了当前大湾区专属健康险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内地客户占九成 中高净值客户为主

从当前购买粤港澳大湾区专属健康险产品的客户画像来看,绝大部分客户为内地户籍,且以中高净值、老客户为主要购买人群。从当前的调研情况来看,潜在的客户群体有待进一步挖掘。

调研发现,目前市场流通的粤港澳大湾区专属健康险产品均由内地保司推出。从企业反馈情况看,大陆户籍客户占此类产品客户九成以上,澳门户籍与香港户籍客户占比不到一成。其中,新增保费排名第一的企业,其粤港澳大湾区健康险产品中港澳户籍客户仅占0.09%。

对于此类刚推出两年甚至不满一年的健康险产品,中青年群体明显具有更高的购买热情。内地保保司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6岁至50岁年龄的客户在此类健康险产品中占比超过九成,其中30岁至50岁客户比例高出19-30岁客户10个百分点左右,中年群体为购买该类产品的主力军。

从购买人群看,主要以中高净值客户居多,如企业法人、企业高管、董事长、留学生家长,这类人群关注家庭医疗品质服务及长期在境外居住、旅游或留学。也是一批潜在的消费群体。有保司表示,老客户普遍存在保额不足或未曾购买过该保司的大湾区专属健康险产品的情况,因此该类人群购买的可能性更大。

从目前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的承保人数来看,据广东银保监局数据,自2020年11月15日首单承保落地珠海,一年来,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已承保7.41万人次,保费收入4.08亿元,提供重疾风险保障246亿元,已经成为大湾区居民投保的主流选择。

保司产品经营需创新 三地监管互通共协作

根据调研中发现的市场诸多问题,调研组认为各保险公司需要在现有的湾区专属健康险产品上进行创新,赋予湾区专属健康险产品更加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同时可以在开发相关产品时借鉴当前港澳健康保险产品的优势设计。而在经营方面,最为关键的步骤为加大当前的产品宣传力度。

在产品形态方面,可以围绕大湾区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开发更多体现区域特色的专属保障责任,加强大湾区特色保险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大湾区9+2先进医疗服务的优势,与港澳医疗保健机构合作,探索将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围绕疾病预防、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等服务明晰大湾区专属产品的专属定位。

在产品宣传方面,建议地方监管机构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交流会,积极利用广告渠道和媒体渠道,加大大湾区专属健康险产品宣传力度。以广州医保局牵头推出的市民补充性健康保险“穗岁康”为例,在新一轮2022年产品推出之际便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详细介绍和推广,并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加大投放广告的力度,有助于加深潜在客户对该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欲望。

随着对大湾区产品经验的积累和对该地区DRGs数据研究,多家保司提出希望能够支持特色责任的开发。监管层可逐步放开在保障区域方面的条件,通过逐步放开试行的方式联通港澳地区,吸引港澳籍人士投保,并在费率设定方面给予保司业更加灵活的调节空间,增强内地保司对于港澳保司的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健康险产品推出时间较短,涉及产品的多方正处于磨合试探阶段,内地保司在对接港澳医疗机构存在明显阻力,未来政策可从促进多方合作层面发力。在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等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汇集行业力量,共同研究产品创新突破点,能有效解决当前的制约因素,真正能凸显出产品特色,在产品设计和定价上体现差异性,匹配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回到粤港澳大湾区专属健康险的全局发展角度来看,需要依靠粤港澳三地保险监管部门、保险企业以及医疗行业共商共建,才是大湾区专属健康险市场的生机活力之源。

* 推广

编辑:许文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