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防沉迷新规”“严禁‘啃小’”“优化青少年模式”……2021年,这些词语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也让我们对青少年所处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心安。
过去一年,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出台……每一份政策文件都成为孩子们网上冲浪的有力“护盾”;“清朗”“护苗”……每一次专项行动都是切断侵害未成年人爪牙的出鞘“利刃”;“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涵育青少年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和网络素养”每一句“网络未保”的指引都铿锵有力。
2021年,感谢这些温暖守护。在此岁末之际,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选取了今年来最有代表性的十件“网络未保”相关政策和行动,这些一点一滴值得我们留存心底。
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
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新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信息内容管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欺凌以及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的法律制度设计;同时还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活动的利益关联方、服务提供方、监管义务方等的职责和义务。
《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共17条,初步构建起了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基础。新法不仅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自的职责,规定了网络保护软件等技术措施的应用以及互联网企业要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等,也对社会高度关注的网络沉迷、网络欺凌、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泄露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参与者、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佟丽华
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4 月 21 日,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并于 6 月 6 日发布《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构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提出 25 项重点任务。
这个《意见》是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后制发的第一个文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的一个最新制度成果,也是我们围绕如何更好地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所制定的一个配套政策。
——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 高晓兵
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
9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纲要共设置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7个领域,提出70项主要目标和89项策略措施。在安全领域方面提及“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预防和干预儿童沉迷网络”“落实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保护责任”“保障儿童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
新“儿纲”在儿童与安全、教育、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等领域,从提供丰富的网络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防治网络沉迷、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等多个维度提出目标,并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规政策,推动政府相关部门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管责任,压实网络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等具体举措,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佘宇
史上最严网游防沉迷新规出台
今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9月1日起,史上最严格防沉迷新规正式执行。9月16日,“游戏企业防沉迷落实情况举报平台”正式全面上线。
在游戏领域,通过时长和时间段限制来实现网络游戏管理,有助于防止未成年人上网脱管现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未成年人发育和体质的保护。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有效识别未成年人的身份,依赖于网游实名注册等配套制度的有效实施,否则一旦无法通过注册信息来判断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这项制度的有效性就将大打折扣。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方禹
立法强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
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将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和生物识别、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一起归类为敏感个人信息,规定信息处理者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且应当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专门单列,有三个好处:第一,强化企业内部合规管理,提高平台内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第二,对于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在互联网平台的流转、利用,能够形成有效的、专门的强化保护,第三,这也是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公众形象促进的重要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沈括
文旅部下发《意见》严禁“啃小”
11月29日,文旅部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针对部分网络文化平台出现的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等不良现象和问题,《意见》提出,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出现未成年人单独出镜或者由成年人携带出镜超过一定时长且经核定为借助未成年人积累人气、谋取利益的直播间或者短视频账号,或者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做性暗示动作等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家长分享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视频,可能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单纯分享孩子的才艺、记录孩子的生活,但自身缺少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的意识。第二种情况是通过上传未成年人视频来吸引流量、达到商业目的。上传这类视频的主体不一定是家长,这是非常恶劣的。对此,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监管,根据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处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孙宏艳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明确家长职责
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第22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家长对孩子沉迷网络负有管教职责。
《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强调了家庭的责任,家长监管、保护、教育的职责。过去谈到家庭的责任,更多是在一个私领域。现在则变成了公领域的事情,跟国家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这是别人家的事情,我管不着”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二来也强调了国家的责任,将家庭教育是跟国家密切联系起来,从国家层面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监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孙宏艳
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召开,聚焦“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
11月19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北京开幕,从主论坛到分论坛,参会嘉宾围绕提高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为网络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论坛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汪鸿雁指出,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的高度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中国网络文明的高度;要用精准的网络治理保护青少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明环境。
提升网络素养是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网络治理取得长远成效的根本途径。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价值观还未定型,自控能力还不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有其特殊规定性:第一,网络生活的规划能力。合理安排上网与学习、劳动与休息的时间,并能自我监督实施;第二,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第三,网络风险的防范能力。自控能力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曹刚
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
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未成年人在线教育平台问题,儿童不良动漫动画作品问题,论坛社区、群圈等环节危害未成年人问题,网络“饭圈”乱象问题,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问题,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问题等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
这两年,中央网信办重拳出击打击低俗、涉黄、涉暴力的网络内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青少年面对的互联网空间依旧存在风险。目前平台的内容监管,全社会对网络低俗内容的认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社会对低俗内容的容忍度太高,势必导致低俗内容延伸到青少年网络内容生产领域。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洪生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开展“护苗2021”专项行动
2021年3月起至11月底,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开展“护苗2021”专项行动,聚焦育新人使命任务。一方面,组织执法力量定期检查校园周边重点市场点位,集中清理夹杂“黄暴毒”、宣扬邪教迷信等有害内容的少儿出版物;深层清理网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推进重点互联网企业专设“护苗”工作站点。另一方面,打造“护苗”品牌,开展“护苗”系列正面宣传教育活动,打造“护苗”教育基地,推动学校、家庭严格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
“扫黄打非”部门将“护苗”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坚决维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文化权益。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为深化开展“护苗”行动提供了制度遵循。其中,部分法律条款与“扫黄打非”工作打击网上网下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害信息、非法有害少儿出版物直接相关,也与当前正在开展的“护苗”行动宣传活动内容一致。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开发的“未保新风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志愿评议平台”现正面向全社会发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志愿行动。
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话题,你有困惑疑虑、建议诉求、想法举措......都可以通过“未保新风侠”平台直接反映,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将梳理你的声音诉求,向企业寻求回应传递反馈,共建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
数据采集:南都记者 唐静怡 张雨亭
设计:尹洁琳
参考资料:相关部门官方网站、媒体公开报道
编辑:唐静怡,张雨亭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网络内容生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