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这是《牡丹亭·闹殇》中杜丽娘在离魂之际的一句的吟唱。2022年1月6日,名满天下的最美“杜丽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杜丽娘”最优秀的扮演者
张继青出身于苏滩艺人世家,髫龄即随母学艺并登台,1952年参加民锋苏剧团(后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学苏剧和昆剧,得昆曲前辈全福班老艺人尤彩云、曾长生的教授,在传统技艺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后又得俞振飞、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的指授,可谓集大家之所长。
1956年,昆曲名家俞振飞为了提携后辈与张继青合演《白蛇传·断桥》,年仅18岁的她丝毫不怯场。北昆名家韩世昌、白云生等看后称赞说,张继青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昆剧梅兰芳”。
张继青嗓音圆润厚实,吐字清晰,行腔婉转,韵味隽永,吸收各家行腔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法。继承弘扬了“传”字辈老先生一脉相承的正宗、正统的昆曲格调,也发展出自己的创新,在昆曲旦角中担当着当之无愧的“头牌”地位。1984年,作为江苏省昆剧院的优秀代表,张继青荣获中国戏曲的最高奖“梅花奖”,并荣膺榜首。
张继青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牡丹亭·惊梦》《牡丹亭·寻梦》《烂柯山·痴梦》,因为在这“三梦”中的精湛演出,她也被大家尊称为“张三梦”。
《牡丹亭》被盛赞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剧中讲述了少女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痴,因痴而亡,最后又因爱而复生的故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文辞精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莺啼婉转,水袖飘曳,“如晴云出岫,如溪回曲涧”,余音绕梁而又意韵无穷,把昆曲的唯美、细腻、灵动和古代大家闺秀的优雅、端庄、秀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感叹道,“看了她的表演,才知道昆曲之美”,“听了她的唱,再听不得别人的了。”
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
担任青春版《牡丹亭》艺术指导,致力昆剧传承发展
对于“张三梦”这一称号,在接受访问时,张继青始终强调的是师承教授的重要性。“我始终觉得,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才能,而是昆剧有着太深厚的积累,我又有幸遇上了许多优秀的诲人不倦的老师。没有老师前辈的毫无保留的传授,就没有‘张三梦’。”因此,多年来,张继青也特别注重投身于昆剧的发展与传承工作。
2003年,在台湾白先勇先生的诚挚敦请下,张继青答应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指导。
青春版《牡丹亭》既是年轻人演给年轻人看的戏,也需要昆曲表演艺术中正宗、正统、正派的格调,这是白先勇在策划青春版《牡丹亭》时的指导思想,因此白先勇先生坚持要求苏昆的学生一定要依梨园行旧规拜师,于是,该剧遴选的主要旦角演员沈丰英、陶红珍、顾卫英等三人均拜张继青为师,按“三叩九拜”的传统习俗行拜师礼。
张继青为爱徒整理妆容。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时,张继青几乎场场都去把场,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向徒弟提出。2005年5月,张继青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指导排练时踩空跌倒,导致股骨颈断裂。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持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的活动。她说,“既然我做了师父,我当然就要对她们负责到底。”
张继青原名忆青,一字之改,含意很深。“继”字是她专攻昆剧后与继字辈同学一起改的,意味着将昆剧事业继承下来,革新发展,永传下去。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悦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