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厕所革命”未来动向,将指导各地,重点建立便捷、经济的粪污清掏和资源化利用体系。1月21日,国家乡村振兴官网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502号建议的答复》中给出了前述信息。
该建议由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潜山市黄埔镇黄埔村书记王绍南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去年7月完成答复,近期上网公布。
王绍南认为,此前的农村厕所革命使农村旱厕得到全面改造,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农村土地进行了流转,改厕后的粪污处理、粪污处理费用问题无形中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同时二次污染问题也亟待解决。
由此他建议以市场化模式建立建后管护体系,政府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对经营服务主体考核奖补。同时,以资源化导向做好粪污处理利用。将粪污处理利用与化肥农药减量、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回收粪渣粪液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这样既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变废为宝。”王绍南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说。
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梁镇龙泉村村民在打扫村里的公厕。 新华社发
各地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暴露出一些问题
据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刊发的一篇论文梳理,厕所革命可追溯到联合国1997年提出的厕所升级改造倡议。2018年厕所革命开始在农村大力推行。对厕所的升级改造被认为可以提高居住质量,减少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
国家乡村振兴局在答复中引述的资料显示,2018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在资金保障、管护体系、粪污利用等方面都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不过各地大力推进的厕所革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去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举行的全国农村改厕问题整改推进视频会就曾通报过。
例如,因改厕质量不过关引发的问题:如辽宁省沈阳市2016年至2019年进行农村改厕时,没有充分考虑冬季寒冷客观实际,选取的室外双瓮式改厕模式不科学,对产品质量和施工质量把关不严,对监督检查、宣传引导、后期管理等缺乏整体考虑,导致新改厕所大量弃用。
因工作推进机制不周全引发的问题:2021年3月,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沙湾村为提升村容村貌,拆除了村内农户露天旱厕,但计划的新公共厕所没有及时建好,村中原有公共厕所日常管护不到位,导致农户如厕不便。
因资金使用不规范引发的问题:如河南省永城市代王楼村2018年实施整村户厕改造,由于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面对规划拆迁等客观变化,没有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对部分户厕问题后续整改盯得不紧,导致该村长达3年未通过改厕验收,农户迟迟未收到政府承诺的改厕补贴。
突出管护体系的建设和粪污的处理
此次公布的答复中,国家乡村振兴局表示,下一步将结合代表所提的建议,进一步完善管护体系,做好粪污处理利用。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的农村厕所革命指导意见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突出了管护体系的建设和粪污的处理。
答复中所述“行动方案”或为去年12月公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第二部分即“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方案提出,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暂时无法同步建设的应为后期建设预留空间。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逐步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布的答复还提及“完善建设管护机制”。国家乡村振兴局称,将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日常巡检、设备维修和粪污清掏管护体系,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主体作用加强自我维护,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当地农户或市场主体组建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服务队伍,重点建立便捷、经济的粪污清掏和资源化利用体系。
就王绍南所提出的以市场化模式建立厕所建后管护体系,新的三年行动方案中亦有体现。方案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法探索建立农村厕所粪污清掏、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以及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农户付费分担比例。”
“求好不求快、务实推进”。在去年末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表态,“十四五”农村改厕需要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改一个、成一个、管用可持续。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