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世界冠军、最励志单板滑手、冰球解说员聊聊与冬奥的故事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02-04 10:45

北京冬奥会脚步临近,赛场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背后也少不了各国高科技的比拼。

北理工宇航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科技冬奥项目负责人的霍波教授是18位“中国冰雪科学家”中的一员。他所在的团队凭借“精确到肌肉”的冬季运动智能训练系统,改变了此前裁判员打分主要靠主观判断难度系数的历史,推出的4项量化指标进入了国家队评分表。

“国家队需要什么和我们能做什么结合起来,不断碰撞出服务场景。”北理工光电学院副教授张海洋告诉南都记者。和霍波团队一样,他所在的课题组跟随国家队四处服务,把科研实验室搬到了赛场上。近日,在张海洋的实验室,南都记者见到了他主导建立的运动信息多源实时采集与显示系统,并佩戴VR眼镜沉浸式体验滑雪赛道。

霍波、张海洋这样的科学家团队被称为冰雪运动背后的“最强大脑”,他们如何助力冬奥会备战取得优秀成绩?南都记者和他们聊了聊。

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或许是中国冰球最重要的转折点。为了这场比赛,几年前中国冰球开启归化之门,尝试引入华裔球员快速提升实力。临近冬奥会,冰球国家集训队仍以北京和深圳昆仑鸿星两支俱乐部的名义参加俄罗斯联赛,希望通过实战促进队伍进步。其中,女冰队内约有三分之二球员来自深圳昆仑鸿星俱乐部。

中国男女两支球队都已阔别冬奥赛场多年,此次经国际冰球联合会投票得以直通冬奥赛场。从纸面数据看,大幅引入归化球员短时间内提升了球队实力,而NHL(国家冰球联盟,北美地区的联赛)球员因疫情原因不来参赛,也增加了中国队的赢面。

在资深冰球评论员李龙谋看来,这是中国冰球难得的机会,国家队的表现将直接决定中国冰球能否吸引更多关注者,逐渐告别小众运动的影子。本届冬奥会上,2月3日到2月20日间每天都有至少一场冰球比赛,李龙谋也将做客央视带来球赛解说。他希望球迷多关注中国队的表现,“会有惊喜”。在开赛之前,我们请李龙谋聊了聊他对本届冬奥会的分析,以及他对中国冰球运动的期待。

800x1423_61fbce853d56c.jpg

旋转、跳跃;托举、抛跳......她随音乐起舞,他在冰上作诗,他们展现着速度与力量的激情、技术与艺术的优雅。

这就是花样滑冰。2月4日至19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将在首都体育馆举行。

“双人滑比赛,我会期待中国队的隋文静/韩聪,获得两届世锦赛冠军的他们将向奥运金牌发起冲击。”“男子单人滑,谁能在本届冬奥会完成人类极限天花板的四周半跳是一个亮点!”中国第一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冰上蝴蝶”陈露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时,谈及北京冬奥花滑项目,陈露眼里透着兴奋与快乐。

她也向记者透露,她将对在冬奥会期间做花样滑冰的赛事解说,带领观众更好欣赏花滑之美。

尽管离开了花滑赛场,但陈露从未离开过花滑事业。20多年来她见证了中国花滑项目的发展,退役后也一直致力于推广冰雪运动,培养花滑人才。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一员,从运动员角度为赛事筹备建言献策,也用自己的力量“带动三亿人上冰雪”。

一位面包师爱上了单板滑雪,只用了4年,就成为2016年新西兰洲际杯全场最佳的中国单板滑手。去年9月他宣布自己的梦想是参加北京冬奥会,并在智利积分赛夺冠后,这个26岁青年的经历,引爆了短视频平台。励志故事在“躺平”的时代语境下,仍然不乏受众。由于积分不够,张嘉豪无缘冬奥赛场,但他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参与这项充满激情的赛事。

从表面上看,张嘉豪的人生在17岁遇上滑雪后发生了巨大转折。但实际上,回过头看,他热爱自由、追求激情的个性早就刻在骨子里了。这是一个渴望证明自己,并能将百分百精力投入到热爱中去的普通人。

我们好奇的是,一个面包师是如何在单板滑雪这项运动中找到自我?

2月2日至4日,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将由1200名火炬手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传递。

“飞扬”火炬是怎样研制生产出来的呢?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承担了北京冬奥会火炬研发和生产任务,南都记者专访了上海石化副总经理、火炬量产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黄翔宇,他讲述了“飞扬”火炬的诞生记。

据其介绍,火炬外形亮丽,技术也很“硬核”,是世界首次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而成的奥运火炬外壳,其燃料采用氢气,能耐-40℃的低温,在10级大风和暴雨下还能稳定燃烧,火炬外壳即使被800℃火焰灼烧也不变形不变色。

在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前夕,南都记者敲开王惠家门,站在记者面前的是往日在荧幕上熟识的资深发言人。曾任2008年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主持过上千场新闻发布会的王惠,给人留下的始终是气质端庄印象。交谈中,熟练给记者泡茶的她,笑容亲切,让人想起在她在过往发布会上的形象。

2015年,王惠的身份是2022北京冬奥申委副秘书长、新闻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代表北京对外阐释“北京为什么要申办冬奥会,冬奥会将给北京和中国留下什么”。

专访当天,王惠特地系上了7年前在吉隆坡成功申办冬奥会时的纪念丝巾,佩戴的首饰也有冰雪元素。那一年,她正值60岁,参与申办冬奥会并取得成功,是她职业生涯最后一件大事。

世界上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很多,但既举办过夏奥又要举办冬奥的却只有北京这一座城市。为何北京能成为全球首座“双奥之城”? 在王惠眼中,这个殊荣并不是北京一个城市的,而是中国的。

你知道吗?同样是推轮椅,一个满身肌肉的大汉不一定比800米都跑不动的你推得更让人有安全感,当然这需要一点小技巧。

2008年,为服务北京残奥会,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组织了一批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专门编制的了一套课程包括残疾观、助残礼仪和助残技能等课程。专家们自称自己是“梦之队”。

十几年过去,“梦之队”中的多数专家已经退休,资深特殊教育专家郝传萍作为北京奥运会主要参与者成为一位再次服务冬奥的队员。本次冬奥会,她全程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的编写工作,并受邀前往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个场馆进行助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2008年,当时大家对志愿服务是怎么一回事不甚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为大型体育盛会提供助残服务。”郝传萍告诉南都记者,近些年来,她观察到大家的残疾观有很大的一个变化。“这次北京冬奥会我明显感到大家提到残疾人不会感到陌生,包容度也更好一些。” 在她看来,“看到残疾人就想帮”是我们的一个常见误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等,把他们视为常人对待。

冬奥会即将开幕,这将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也将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北京冬奥会的赛后场馆会如何利用?中国的冰雪运动相关产业借由大型赛事举办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北京冬奥会会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呢?南都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阮飞博士。

阮飞告诉南都记者,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性要求的奥运会。在场馆规划中,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冬奥会的举办将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每年的11月末12月初,冬天将至,已经50岁的承德高新区上板城小学体育老师徐海东耐心地等待着气温大幅下降的那几天,他管这段宝贵的时间叫“浇冰期”。

这段时间徐海东需要熬夜,夜里温度低,浇出去的水在一两个小时之间就会结冰,他浇完一圈,休息一会就又开始第二轮。一个晚上连续浇上几轮,冰面把土地彻底覆盖,第二天太阳持续的照射也不会化开,这片冰就算抢成功了。

冰场从12月初成形之后,可以使用的时间大约只有3个月,为了抓住时间,徐海东和孩子们的寒假几乎每日训练滑冰。训练结束之后,徐海东按照惯例要继续留在冰场上,修整冰场,他要把冰刀一次次滑过冰面铲出的冰碴子清扫出场地,再浇冰。

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徐海东打算组织孩子们一起看冬奥会的开幕式和短道速滑比赛,一起研究比赛过程中的技战术细节。“怎么让孩子真正爱上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就是要让他们随时随地,愿意一辈子都来从事这项运动。”他说。

点开黄滟的朋友圈封面,那是一个穿着白色运动服,头戴鲜红色头盔的典型冰球运动员形象,外界很难想象,学习冰球十四年,蝉联两届全国女子冰球锦标赛冠军的“犀利中锋”,却不是一位职业冰球运动员。

在冰球这个对中国而言尚未完全职业化的冰雪运动里,黄滟是特殊的,她游离体制外,像她在赛场上那样来去如风。

清晰而坚定的表达之中,你甚至很难想象对面坐着的仅仅是一个21岁的女孩。三年前,为了平衡兴趣爱好和个人学习,她遗憾错失参加北京冬奥会的机会。

7岁开始接触冰球的她,坦言很享受在那里得到的快乐。在黄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属于中国的非典型运动员的故事,就像去年东京奥运会期间,那个刷屏的人物故事中所描述的,专属于58岁的卢森堡乒乓球运动员倪夏莲身上基于热爱的快乐。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