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若铭
《国家宝藏》是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授权同名书籍,展示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体现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力。
一场文字和视觉的盛宴,一座纸上博物馆,一个活生生的现场。
内容详实,图文并茂
国家宝藏,魅力深远。《国家宝藏》丛书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纸上博物馆,共分三部,包含25家博物馆的81件国之重器,88位明星的演绎和251位文博专家的解读。除了引人入胜的文字,本书还配有近千幅高清图片,内附二维码,扫码即可看到更多相关视频,长达2000分钟,带你探索更多关于器物珍宝的来龙去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塞北到江南,从中原到边疆,《国家宝藏》以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阈展现了我国多元丰富的历史文明。翻开这部书,你能穿越时光走进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华夏源头二里头、沉睡千年的三星堆、丹青千壁的莫高窟、荆楚大地、六朝古都……这些土地养育了一代代先人,也滋养了一件件珍宝。翻开这部书,你能看到精密珍奇的天球仪、巧夺天工的“朱缂法”、海内瑰宝大克鼎、秦俑与车马、格萨尔唐卡……
读者从中可观文物之珍奇、景观之宏伟,察其形态和材料、纹样和色彩,明其神话和礼仪、情感和精神。一式一样,彰显中国技艺和气质;灿若繁星,点映人类思想和智慧。
本书是博物馆人、考古人、出版人和其他众多文博工作者和守护者共同创作的成果。正如考古研究者陈星灿所说,文物是不会说话的,需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解释,才能复原它原本的面目,才能帮助它开口说话。本书实现了文物自述的想象,让国宝讲出自己的故事。如今,这份结晶将抵达更多人手中,让大家随时随地感受文物之美。
前世今生,生生不息
《国家宝藏》丛书是一个活跃的现场,在这里,艺术文化风貌再现,古今千年传承发生。这套书可以带我们进入历史纵深,感受旧时风貌,共演一场穿越时空的协奏。
《国家宝藏》的价值和魅力不仅在于南北东西的汇通,更在于今时今地的语境。它帮助文物和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并得到传承和发扬。故宫博物馆馆长王旭东称,“《国家宝藏》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的表达,都是一次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度挖掘,是对‘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我们’的时代叩问,是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对于这个叩问的解答和探索。”
这些器物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民族文明和精神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书中,读者能观看文物的细节,阅读它的来历、作用、意义及后世不断衍生的文化内涵。借助此书,读者可以从一件器物、一张图画和一处景观窥见地方人文和国家气质。“越王勾践剑”就是一个例子。它是民间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再到楚国,展现了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纵横捭阖、英雄际会的历史场景。这把剑也代表着我国的剑文化和审美,象征一种曲中带直、柔中带刚、能屈能伸的君子风范。它是勾践一生的缩影、乱世春秋的注脚,也是道法自然观念的寄托和英雄气概的延续。
在书中,我们还能读到一代代国人保护、研究和弘扬这些国家宝藏的故事。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举世闻名。这离不开痴守敦煌五十年的常书鸿、从事等壁画修复六十四年的李云鹤等学者的奉献。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国家宝藏有它们的历史和精神,而国宝守护人有他们的道义和使命。
《国家宝藏》不仅展现国宝的前世今生,也讲述国人的传承佳话。世代的上下求索让我们更加接近民族历史和文化,也让这些文化遗产如歌谣般流传不息,永葆活力和意义。
自然造物和文明奇迹,先民智慧和前人坚守,化作汩汩的旋律敲击我们的脉搏,让古老故事和美好精神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世界瞩目
金嵌珍珠天球仪现陈列于故宫珍宝馆,它不仅内部精细、外表华贵,还诉说着人类从古至今对天文的探索和追寻。
贾湖骨笛发掘于舞阳贾湖遗址,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其出土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音乐历史。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是紫禁城最早的“成员”,其青料苏麻离青产自波斯,见证了中亚和中国文化的密切交流。
……
这些国家宝藏是一方水土的记载、中华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部分、人类文明进步和交流的符号。
东海西海,命运共通。东西文明交流互鉴自古有之,鉴真东渡、撒马尔罕的金桃等等都塑造了中华文化基因。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也在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文化间相互影响、创新发展下,才形成了我们文化的自信。《国家宝藏》无不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形态,同时号召更多人互动起来,在交流互鉴中理解并发展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价值。
《国家宝藏》体现了磅礴的大国胸怀和风范,是我国文化复兴之路坚实的一步。古老文明在二十一世纪更加自信大方,她向世界分享自己的悠久、美丽、浪漫和友爱。
民族文化展新颜,“国潮”传播正当时。
《国家宝藏》是一次崭新的尝试,是一场流动的中华文化盛宴。它帮助文物从博物馆的展柜来到千户万家,焕发新的生机。如果文物会说话,那就是《国家宝藏》。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