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互联网保险平台有坑?快来315数字金融消保调查发声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经济
原创2022-02-21 15:47

当保险服务加速线上化转型,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种种新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互联网保险有关的消费者投诉也层出不穷。在网上买保险,消费者们遇到过哪些“坑”?在哪些平台有过有不愉快的体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为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助力消费者发声,即日起,南方都市报发起“3·15”数字金融系列调研,聚焦互联网保险的消费者满意度,互联网平台、金融机构消费者保护工作模式和成果展开深度调查。

标榜“免费领取保障”保险营销套路引消费者投诉

“打开短视频App,依然会刷到各式各样的保险营销广告,免费领取保障是最常见的套路。”不少消费者在采访中反馈称,一开始被广告吸引,填写了个人信息后,就被引导到另外的页面,继续推销其他保险产品。南都记者注意到,“X百万保障”“首月1元”等抓人眼球的词汇仍在部分平台的在投保页面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已多次提示相关的“套路”营销风险。如2022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一则《关于防范“套路”营销行为的风险提示》,其中指出,在保险营销中,保费交纳前轻后重、层层递增等“套路保”行为是以“优惠”之名进行诱导。比如片面宣传“首月0元”“首月1元”“免费领取”,以“零首付”等套路给人优惠错觉,实际上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费优惠。有的消费者就因所谓“免费”“限时”等套路,被误导投保了不需要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保险产品。

随着这些营销乱象的发展,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案件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9年,银保监会接到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共1.99万件,同比增长88.59%,是2016年投诉量的7倍。

互联网保险平台消保工作如何提升?请您来评议

而实际上,监管已多次出手加强互联网保险监管。关于消费者投诉较多的“虚假宣传”“自动扣费”“误导”等问题,在《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等都有明确规范。去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对险企下发了《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针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管理、销售管理、理赔管理、信息安全等乱象频发领域,重点整治销售误导、强制搭售、费用虚高、违规经营和用户信息泄露等突出问题。

去年10月,银保监会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互联网保险迎来史上最强监管,正式宣告互联网保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年1月,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印发最新一期《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通报28家人身险公司产品典型问题。其中重点提及意外伤害保险、互联网人身保险、非重大疾病类产品会是重点整治品种。

各大主流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整改成果如何?消费者们在网上买保险还有哪些糟心事?互联网保险平台消保工作应该如何提升?请您点击链接或扫码填写问卷来参与评议。

保险 调查.jpeg


如您希望对遭遇的侵权事件进一步报料,请您通过邮件xiongrmiao@nandu.cc或chenzrui@nandu.cc联系我们,感谢您提供宝贵的线索。


出品:南都数字金融创新及合规研究课题组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陈卓睿

编辑:熊润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数字金融创新联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