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闻荐读 |今年两会热点前瞻;三孩政策如何在农村落地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02-27 13:42
定版1.jpg

一周热闻荐读

(2月21日-2月27日)

建议组建老龄事务部,再吁取消醉驾入刑,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啥?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蒋小天 李玲 见习记者 郭若梅 赵唯佳 编辑:梁建忠

微信图片_20220224175335.jpg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来自各地的两会代表委员即将聚首北京,带来人民群众最鲜活的意愿。代表委员们今年将在全国带来什么样的建议和提案呢?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告诉南都记者,他将再次关注“老”问题,带来两份与老龄化相关的提案,分别是加快老年教育和组建老龄事务部。“我认为学者一定要直面现实,把论文写在祖国需要的大地上,做学术不能自我设限。”鲁晓明称。

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再一次提交“建议取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议案。这已是他连续第二年为“取消醉驾入刑”奔走呼告。针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朱列玉还提出“关于成立政策性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低息免抵押贷款”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妇联兼职副主席黄绮将提交建议,进一步重视离婚案中的经济补偿制度规定的适法统一性,健全家务劳动经济补偿的相关规定,推动制度落地保障妇女权益。

2021年是中国反垄断“大年”,平台经济领域执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政协委员、高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带来的一份提案,建议对智能小程序领域出现的平台企业利用垄断地位破坏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不法行为,应予以警惕和防范。推动小程序项目代码开源生态建设和内容互联互通,以打破行业壁垒。


生三孩让农村女性成留守妻子?研究者:农村家庭生育负担过重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编辑:梁建忠

800x534_62163c61c9e93.jpg

胡桂香。

2021年“三孩”生育政策出台之后,长沙师范学院教授胡桂香在湖南沅江市草尾镇西村进行了大约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她访谈了20位西村的农村育龄妇女,发现这些农村女性在面临三孩生育抉择时,很有可能从城镇返乡在农村当地生育,而丈夫为了维持多孩家庭生计,则仍然外出打工,农村女性不得不承担大量子女照料的家庭劳务,成为“留守妻子”。

这一研究发表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上。2月23日经媒体援引报道后引发讨论。

胡桂香在文章中称,农村女性外出打工往往没有固定的属于个人的住房,没有够长的带薪产假,没有享受流入地的生育保险政策,在城市生育成本太高,在月子里无人照顾等等,都使得怀孕妇女回家孕娩成为首选。

胡桂香认为,从家庭角度来说,抚养孩子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是首要因素,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会面临相同的经济问题。相比职业女性,农村妇女受到的影响更多。生育配套政策和公共服务应该要更加关注农村女性和农村家庭。


外卖小哥被注册成个体户后受伤谁赔偿?法官自述审判背后考量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郭若梅 实习生 王玮  编辑:梁建忠

800

外卖骑手在海口市区一家饮品店取餐。外卖骑手作为一种新型的灵活用工模式,其劳动关系能否确认是他们权益保障的大问题。    新华社资料图

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劳动关系案,外卖员小蒙因工伤向云霆公司索赔。此前该公司将外卖小哥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并以此为由来规避劳动关系。但经苏州劳动法庭审判,认定云霆公司与小蒙之间自2018年3月1日起存在劳动关系,外卖员小蒙获得赔偿。

苏州劳动法庭终审审结的这起“某用人单位不能以劳动者注册个体工商户为由规避劳动关系案”,也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

最高法官微在该篇推文中指出:有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已有超过190万家经营范围包含外卖递送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一旦骑手们成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个体工商户,就意味着在法律层面失去了“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在此背景下,苏州外卖骑手小蒙经历的个案,为司法实践回应新型灵活用工模式提供了范本。


“笨重大象”蜕变成“冰上飞象”,奥运冠军任子威的拼搏底色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潘珊菊  编辑:梁建忠

800x563_62143ea5b12c8.jpg

任子威在领奖台上。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中国短道,是你永远可以相信的‘国之尖刀’。”

赛事结束,任子威2月17日凌晨在微博上发出一段感言。从7岁接触短道速滑到24岁成为奥运冠军,经过十几年的磨炼,那个怀揣金色梦想的少年不断成长,终成为一把锋利的不可阻挡的“国之尖刀”。

当南都记者问到这次冬奥会感想时,任子威坦言,“真的非常开心和激动,埋头苦练了这么久,能在家门口的冬奥会上夺冠,特别骄傲。虽然比赛过程中有遗憾,但这也是未来敦促我继续努力的动力。”

揭开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背后历史细节,专访《我心飞扬》导演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潘珊菊  编辑:梁建忠

800x534_6218db1f3ef49.jpg

王放放在拍片现场。

2月25日,北京冬奥组委特许授权电影故事片《我心飞扬》电影上映。南都记者专访了电影导演王放放,听他讲述拍摄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

影片选取了中国夺得冬奥首金这段历史,根据中国首位冬奥冠军杨扬的真实事件改编。王放放说,“杨扬老师获得首金体现了中国冬奥的突破力度,是中国整个冬奥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冬奥会看到的是运动员的高光时刻,那么这部电影则完整的展现了运动员曾遇到的低谷时光。而正是这些幕后的低谷,却更能让人看到运动员身上拼搏、永不服输、勇于挑战自己的精神。

王放放说,“我们需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让中国冰雪健儿的运动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年轻人身上,让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奥运会它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