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高端访谈
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办公室,南都记者在于革胜展示的会议笔记中发现了一个小细节。那是用黑色写字笔写的一句话,“公交(长途汽车站)枢纽,公共卫生间的改造加了扶手、坐便器,但是数量少,比如坐便器只有一个,其他都是蹲便,老年人不方便。”
去年9、10月份,全国政协常委、福利保障界召集人于革胜参加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的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实地调研活动,走进了老百姓家里、社区和公交站台。在调研的过程中,他记下了一个个社会适老化改造的小细节。
实地调研结束后,他也不自觉养成了“走一走、看一看”的习惯。他发现,有时候老年人开车,在停车场找不到人工窗口缴费,只支持网上支付,“后面一排车按喇叭催”。还有一次,去北京的一个老旧小区,他发现尽管楼道安装了扶手等设施,但已经破旧或脱落。“即使是现代大都市,还存在很多‘死角’。”于革胜说。
也因此,他认为,全国政协社法委将社会适老化改造列为连续5年专项民主监督,这项工作“抓得很准”。
他告诉南都记者,这项工作得到两位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高度重视,并亲自带队调研,工作之细致令他感到惊讶。“我们没有带着观点下去,(调研)真的看得很细,去老百姓家里,听社区居民的意见,确实了解了很多真实情况。”
于革胜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党组成员。
作为曾在地方工作多年的官员,他向记者坦言,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难度不可谓不大,这很考验地方领导平衡各项工作的能力。
这次调研也让于革胜更好理解政协委员的职能。“一方面是建言资政,另一方面凝聚共识”。他解释称,一方面政协要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助推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要跟老百姓多宣传中央政策,多做解疑释惑的工作,即使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要让他们知道中央很重视,从而把大家的共识和力量凝聚起来。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虹桥村,68岁的残疾老人陈贵法(中)在用刚刚安装好的床边扶手起床,民政部门还为他家卫生间安装了扶手,并在房间安装了感应灯。 新华社发
多名政协副主席调研督办,连续5年聚焦
南都:去年是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连续五年开展的“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专项民主监督的第一年。您曾参与适老化改造的调研工作,能否介绍下背景?
于革胜:人口老龄化,关乎千家万户,既是家事,更是国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全国政协社法委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将“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作为专项监督议题,连续五年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我觉得他们抓得很准。
这起源于去年福利保障界多名委员联名提交的一份关于加快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的提案,引起了全国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把它列为了2021年全国政协重点提案。交通运输部对此专门组织了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的基层调研。去年6月,联系社法委工作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汪永清带队去交通运输部督办重点提案的办理情况,我也是其中一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亲自主持会议,两位政协副主席花了半天时间做交流,谈这项工作的难点、下一步如何推进等。
去年9、10月份,陈晓光和汪永清两位副主席又亲自带队,去了湖南、四川两个省份进行民主监督调研。我们政协委员一行人参与调研活动,所见所闻,收获颇多。
我认为这是“小切口大文章”,因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其中社会适老化改造是一个重要抓手。
全国政协社法委将连续5年持续聚焦社会适老化改造,从2021年到2025年,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监督,2021年的主题是全面了解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推进的整体情况,我们去地方调研主要关注在居家、社区、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及信息无障碍等方面,全面了解适老化改造任务的具体落实情况。之后几年将分别聚焦适老化改造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分别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南都:你们是怎么调研的?
于革胜:这次专项监督性调研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实地调研深入湖南、四川两省六市19个县区,进区入户,与210余人座谈交流。
问卷调查分为社会公众调查和定点家庭及城乡社区调查。社会公众调查主要围绕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整体推进情况及群众感受到的突出问题,通过互联网进行。同时,委托10个省区市政协协助选择1000户城乡老年人家庭、300个城乡社区,连续5年定点开展问卷调查。去年共收回8个省区市和2个副省级城市的定点家庭问卷982份、社区问卷300份、社会公众问卷7539份。
去年9月,我们几位政协委员调研前就收到社法委办公室发来的详细调研问题清单,共五个方面22条。主要是中央的文件落实没落实,差距在哪里,社法委的工作非常细致。我们的行程也很紧凑和充实,也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到了晚上汪永清副主席还要开会,给我的印象就是非常务实。
在上海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电机片区一栋居民楼内,楼道内新增的扶手、灯光和楼层标志为老人上下楼提供了便利。 新华社发
存在标准缺失、需求供给不匹配、社会共识有限等短板
南都:您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普遍存在的问题?
于革胜:首先必须说,我们去调研的地方适老化改造工作取得了不小成效,比如公交、地铁站都保留了人工服务;无障碍设施建设、适老化的公共设施建设包括老旧小区的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都在扎实推进,尤其是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为社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棋牌、书画、娱乐、医检、还开办了食堂,为社区失能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等等,这些都极大方便了社区老年人的出行和生活,受到好评。
同时,我在实地了解座谈的过程中也感到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任务艰巨,还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工作统筹层次不高,部门之间协同推进不够。二是适老化改造标准不规范,而且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不够,严重影响改造质量。三是资金投入受限,推进难度较大。四是对社会适老化改造认知有限,尚未形成强大共识和自觉行动。
南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于革胜: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十几个部门,当前各部门各司其职开展工作,但相互之间衔接不够、改造方案协同性不足,不能形成系统高效推进适老化改造工作的合力。
再一个,标准体系缺失。适老化改造专业化程度高,改造项目内容、工作流程、施工标准、从业资质、验收监管等均需明确统一规范。目前很多方面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标准,各地采用的多为行业、地方推荐性适老化改造标准,且相互之间协调性不足,较大影响了适老化改造项目进度和质量。
举例来说,公交适老化改造存在不同步不匹配现象,比如某市低地板公交车覆盖仅为27.8%,还有的地方低地板公交车覆盖率虽达到75%以上,但与之匹配的已进行适老化改造的站台仅为138个,占比16.7%,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大家知道公交车的踏板和站台高度差距大了老人容易摔跤。有的是车归交通部门管理,站台是城建部门管的,两个部门可能标准不一样。
在社会共识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有的阻力较大,业主特别是低楼层住户利益难平衡,反复协商且往往无果而终。再比如我们去公共汽车枢纽的卫生间看,确实也做了改造,但人流那么大的地方就一个坐便,其他都是蹲便,年纪大的人一起来头晕摔倒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觉得,适老化改造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摆设,一定要做实。
在产品服务供给方面,适老化产品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企业参与意愿不强,研发和应用滞后,产品形式单一,实用性不强,规格材质千差万别,质量难以保证。比如,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一家生产适老化改造产品的企业,近5年累计投入约2000万元用于适老化产品及服务研发,而相关应用所带来的收入还不及研发投入。
老人们在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下五子棋。江川路街道以该片区为试点,启动了适老化改造示范基地建设。新华社发
中央层面健全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协调机制
南都:社会适老化改造涉及到方方面面,您觉得未来哪一项工作是重中之重?
于革胜: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目前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居家养老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把社区这一块强大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可以解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助餐、代购、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与居家养老融合发展作用巨大,老人家里如有事,可以一个按钮、一个电话就享受到社区的多项服务。这方面的工作地方已经在做,成效正在慢慢显现,我认为加快社区适老化改造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南都:针对您在调研中看到的问题,提出哪些建议?
于革胜:今年两会期间,我们仍然将会把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作为社会和福利保障界别的重点协商议题,大家一起建言献策。
在我看来,首先,建议从中央层面成立高层次协调机制,统筹谋划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因为这是事关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与推动是很难的。
同时,要加快制定统一的适老化改造标准和政策规范,切实防止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衔接不够带来的各种问题;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并及时总结试点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经专家评估后在全国推广;要督促各地切实抓好中央已部署的各项适老化改造任务的落实,要有时间表,施工图,力争早日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适老化改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建议相关部门总结地方做法,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国家要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也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慈善组织等共同参与改造建设。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适老化产品生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共识很重要,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增强公众认知,在全社会真正树立社会适老化改造人人共享的发展理念。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两会大咖谈•养老建言
聚焦2022全国两会
2022全景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