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王筱虹: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要跨区域大气质量管控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2-03-08 18:37

大湾区有9+2的概念,9个城市加澳门和香港。大区域内的大气环境控制规划手段,应该同步兼顾考虑,毕竟风一吹就可能跨过行政边界,所以跨区域管控问题可能是在升级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微信图片_20220307173510.jpg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王筱虹。受访者供图

春日融融,万物勃生。代表们肩负着人民重托,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今年是王筱虹履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五年。

在全国两会前夕,王筱虹抽空接受了奥一新闻专访。提及今年的建议,王筱虹表示主要关注环保,根据群众对于行业的诉求,和一些社情民意整理出一些建议,涉及完善环境保护过程管理的部分内容。

王筱虹长期关注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空气污染等公共议题,在谈到蓝天保卫战相关议题时,她表示,首先要保住以往的治理成效,其次要密切关注大气污染物的类别变化。她尤其提到,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要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控,“毕竟风一吹就可能跨过行政边界,所以跨区域管控问题可能是在(蓝天保卫战)升级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王筱虹还表示,今年是她最后一次参加全国两会。

谈履职:忙碌、充实

奥一新闻:可以分享一下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过去一年的履职经历

王筱虹: 因为疫情,人大代表线下活动减少,线上活动增多。比如远程参加一些视频会议,研讨一些政府工作。尽管形式在变,但是该做的调研与视察都还在进行当中,方式方法变了,但内涵与往年没有什么不同。

奥一新闻:在人大代表履职生涯中,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王筱虹: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年到北京去参加全国全会,当时有个重要的任务是选举。我有幸在现场看到了习近平主席宣誓就职,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激动人心。另外,就是2020年第三次会议。因为疫情推迟到了5月,是我当代表这么多年,第一次不需要穿冬装,轻装上阵,第一次开会期间看到花朵盛开,树木枝繁叶茂。春末夏初,生意盎然的景象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而且那次会期只有五天,是任职期间时间最短的会议,因为要完成两周的工作量,所以强度很大,同时为了防疫,封闭管理,感受到了高科技化的会议安排,很多事情云端完成;同时,我作为大学老师,还要指导、批改学生论文,可谓是真的忙碌。

谈垃圾治理:全面实施零填埋,关键看资金投入

奥一新闻: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作为环境科学的专家,如何评价垃圾分类这项工作进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王筱虹:广州是广东最早将垃圾分类列入常规工作中的城市。大概是2012年前后,垃圾分类在广州全面铺开且坚决要落地,在国内重点大型城市是最早的。经历近10年时间,很多中心大城市都形成了自己垃圾分类的模式。广州实行较早,会有很多经验和方法可以供全省各地借鉴。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没有一个城市做到一步到位,都走过各种各样的弯路。

个人目前认为,垃圾分类,有三个部分要去解决。首先是前端,单纯向群众宣传,会出现反反复复不理想的状况,强制推行又会引发怨言。只有让大家真的接受和认识,才方便后面的深入推行有所成效。第二是后端,如果处理技术水平高,粗分类就可以处理,如果技术水平有限,必须要细分,后端才能衔接,广州最初后端配套分类设施还不太同步,现在基本到位。前段垃圾分类清晰,后端将垃圾精准处理,最大程度做到垃圾减量化,加强资源回收利用。第三是监督,上海先立法后推行,广州先试点再出条例,所以上海可能在整个推动过程中,弯路少一些。不过,广州因为先试点,可以提供很多经验。

奥一新闻:广东省提出,要加快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推进建设“无废城市”。去年9月,广州宣布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型城市,如何评价这项工作?全省实施有什么难点?

王筱虹:超大型城市零填埋的前置条件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厨余垃圾生物处理,一般垃圾焚烧发电。就整个过程来说,是把垃圾进行二次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不好影响的路径延长,最后把有用的都用掉,使真正需要环境消化的量减少。广州市常住人口大概是1400万,每日人均两公斤垃圾,生活垃圾占比如果占一半,可想而知,能够做到零填埋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奥一新闻:去年环投公司黄埔区做了一个零填埋的工厂,并将垃圾处理过程详细呈现,既然该操作在广州实行成功,那其他各个地区是否也可以借鉴实施?

王筱虹:是可以这样的。国力提升,我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去解决垃圾焚烧资金与技术上的问题。广州第一座垃圾焚烧厂,整套技术是从法国进口。现在我们自己掌握了这套技术,国产化后,处理成本实现下降。当时说烧一吨垃圾,比填一吨垃圾更贵,但现在倒过来了。如果广东省全面实施零填埋,处理技术不是问题,关键看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广东省针对固体废物,还有农村垃圾处理以及黑臭水体整治等投入较多资金。下一步实施过程的关键是如何确保设备运行发挥最大效能,以及群众配合和认同程度。因为垃圾焚烧厂建设,最大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选址问题,没有一个老百姓愿意自己家隔壁就是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烟囱。

欧洲一些国家,城市小,人口不多,垃圾焚烧式发电厂就设在市中心,还有将污水处理厂下沉到地底,上面是公园。我们现在施工水平、技术控制水平、自动监控水平都提高了,有足够实力去做这些高端、与环境融合的技术。就看如何宣传,打破惯有思维,让大家接受新兴事物。

谈双碳目标:减碳首先要从碳源头出发

奥一新闻: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列入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关于这些工作,目前我们获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效?

王筱虹:这一块我没有特别深入了解。但是我认为,这些工作很多不是单纯靠环保系统的人去完成。减碳首先要从碳源头出发,能源产业是最大的碳使用者和产生者。环保是在末端提出相应约束,迫使他们去改正。有些人认为碳达峰、碳中和就是环保的事,但解决该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它原有的经济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

国家在努力,比如新型能源比重增加,开始新的碳交易。广州是全国碳交易试点,用不完的排碳权,可以拿出来共享,通过交易的方式,用市场手段二次分配。使得减碳过程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优化。设计思路不错,效果需要时间。毕竟环保既要把环境问题消除,又要能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性,所以很多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奥一新闻: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还有什么办法?

王筱虹: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把碳降下来,很多方面要用新方式替换传统的,比如以碳为核心的能源产业怎样替换。不烧这么多煤与油。这些年风力发电、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比重在很多省得到提升,从生产上降碳。像我们末端消费者,则可以每天随手关灯,少用电,积少成多,形成长效,再来谈碳中和。

另外,中和的概念是什么?就是产生的二氧化碳跟消耗的一比一,甚至消耗大于产生。而增加消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种树,将二氧化碳汇集起来,不让它释放到环境中。也有很多工程技术,把二氧化碳转换成相应的产品,延迟它向环境释放的过程。

奥一新闻:广东今年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水环境治理攻坚,强化重点流域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您对这项工作有什么建议呢?

王筱虹:广东省过去五年在黑臭水体和重点流域的水综合治理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无到有铺设管道,配齐污水厂,将硬件设施架构基本配置到位。现在侧重点在提质增效,即提高质量,增加效果。保证所有设施运行满负荷,真正发挥它应有效果,而非摆设。越往基层,设施不运转的情况风险度就越高,因为村镇经费可能不够,或者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去维护一些设备。需要加大投入和指导培训,确保设施运作。

谈环境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跨行政区统管

奥一新闻: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在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计划后,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还有哪些问题急需攻克?

王筱虹:首先,保住成效,以广州为例,上一轮蓝天保卫战,广州提前完成国家任务,Pm2.5达标,所以维持力度不能减,原有成效要继续。其次,整个社会发展和生产技术转变,以及能源结构发生的变化,使得大气污染物类别也发生变化,态势呈现复合型,而复合型变化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出现像洛杉矶烟雾事件一样的情况。当年洛杉矶汽车排放尾气在某时间段高浓度聚集,经阳光照射,气体在环境中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紫色烟雾,直接刺激人体表皮黏膜,使人得病。这几年大气监控,能够发现中心大城市交通发展很快,有出现洛杉矶烟雾事件的趋势,所以这部分的监管和控制政策需要全面评估,仔细甄别,在升级版蓝天保卫战中要重点关注。

最后,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很重要。2010年亚运会时,为保护广州天气,广东省在珠三角做了应急式联防联控,东莞、佛山甚至中山的企业减少排放废气,现在升级版下,不再是牺牲式,需要大家同步,跨行政区统管。大湾区有9+2的概念,9个城市加澳门和香港。大区域内的大气环境控制规划手段,应该同步兼顾考虑,毕竟风一吹就可能跨过行政边界,所以跨区域管控问题可能是在升级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监制:刘丽君

策划:谢江涛

统筹: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姜丹 刘婕

设计:郑柏琪

编辑:姜丹,冯潇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全景看两会

1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