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陈陟云:承接“隐秀”传统,书写生命幻象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3-20 22:45

近日,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肇庆学院文学院共同举办的广东著名诗人陈陟云诗集《黄昏之前》研讨会,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在线上进行。研讨会由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黎保荣主持,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姜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桃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庆祥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林岗教授、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张德明教授进行研讨,就陈陟云诗歌的艺术手法、精神资源、自我面相、文化蕴涵、特殊眼光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微信图片_20220320214528.jpg

广东著名诗人陈陟云。

沉思型诗歌,抒情意味浓厚

北京大学中文系姜涛教授认为陈陟云的诗歌是一种沉思型的诗歌,其风格比较统一,诗如其人,抒情性比较强,内敛、低调、从容。陈陟云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入世很深,但是他很少写他的生活经历,有一种隐逸的气息,更多倾向于凝定于自身,凝定于孤身一人时独处的感受,写山水、自然,在山水、自然中凝望,驻足,停留下来反思自己跟自然的关系,有时写他深夜的感受、自照、冥想,他的诗歌与其工作生活具有较大的反差。在姜涛看来,陈陟云诗歌虽然有不同的类型和主题,但更多地具有调节自我和语言的关系,跟世界拉开距离,超越具体的人世、尘世中的复杂的纠葛,在更内在的生命感受层面中展开。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桃洲教授则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陈陟云称为“1980年代之子”,他的诗歌创作植根于1980年代,他从1980年代汲取营养,这种营养一种滋润、丰富着他,一直推动他的创作,1980年代所具有的理想主义、激情主义、感受方式、人文气息等等,对他的诗歌创作有比较大的影响。可以说,陈陟云大量的诗歌写作,超越了具体的时间、空间。此外,陈陟云写的基本上是抒情诗,抒情意味非常重,抒情性非常浓郁,这也是1980年代所带来的、所赋予的。

微信图片_20220320214535.jpg

陈陟云诗集《黄昏之前》。

承接“隐秀”传统,兼具现代眼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庆祥教授指出,陈陟云诗歌不只是植根于1980年代汉诗写作的传统,还跟中国古代文人的“隐秀”传统密切相关,整体给人一种内热外冷的基调。例如陈陟云的《新十四行:前世今生》就与中国古典诗歌甚至是古典文化传统有关,有着不少戏曲尤其是粤剧的特征,事实上陈陟云本身也的确喜欢听粤剧。而陈陟云其他的诗歌写作也会有戏剧性的冲突,戏剧性的片段,戏剧性的对话,这样一种戏剧性的引入,在某种意义上冲破了一般意义上的抒情诗的特征。所以,他觉得陈陟云是一位有自己写作历史的诗人,是一位有清晰的写作意识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代表作的诗人。他指出,陈陟云的诗歌虽然有很强的抒情维度,但实际上他的用词,他的抒情的姿势非常有法度,非常严谨;他的诗歌写作看起来是非常具有逻辑的秩序,但同时不断把叙事的圆环拆解掉;此外,陈陟云的诗歌还要一个重要的反讽的维度,有着现代性的当下的指向或维度。

中山大学中文系林岗教授发现陈陟云具有特别的眼光,读陈陟云的诗有着读古代诗人的诗歌的感受,陈陟云虽然是业余写作,但他的诗歌深度交织在他的人生里,其好处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其次,陈陟云的历史题材的诗歌具有现代眼光。他的诗歌的意象,欲言又止的表达,把真情隐含、流露在其诗歌里,他所提供的东西是一种特别的经验,这是很难得的。

语言精致而简约,诗意繁复而丰厚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张德明教授认为陈陟云诗歌具有四大追求。其一,追求诗歌创作的纯粹性。陈陟云有着对纯诗写作的执着追求,他的创作把自己的身份撇开,他进入诗歌创作,就进入了另一个比较纯粹的个人化的世界,与比较注重日常生活书写的诗歌潮流不吻合,正因此守住了自己的个性,是一种生命的幻象书写,赋予诗歌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他的诗不是对庸常生活的简单录写,而是带着形而上思辨的心灵沉吟与灵魂拷问。这种写作尽管与当下盛行的日常生活书写并不完全合拍,但它更具创作难度和艺术质地,也鲜明凸显出诗人的自我个性和美学独特性。其二,追求语言与结构上的精致美。其诗在语言上极为精致简约,语词的择选和意象的启用都相当精到,极为传神。陈陟云不少诗歌的结构设置也极为精巧,从而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具有突出的艺术表现力。其三,追求理想主义情怀的倾情述说。陈陟云的诗歌常常闪烁着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的精神光芒,给人带来人生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其四,追求诗意呈现的繁复与丰厚。陈陟云诗歌内涵非常丰富,语言非常节制、经济和内涵的丰富、深刻构成了一种较大的反差,可以说陈陟云的诗歌有效继承了“含蓄蕴藉”的古典诗学传统,他的诗歌往往用语精致而韵味丰足,诗意显得繁复而丰厚。这种繁复丰厚的诗学特性,使其具有了极为阔大的文学阐释空间。一定程度上,陈陟云的诗歌具备了可以不断阐释、繁复挖掘的诗学可能。张德明总结,这“四大追求”可以归纳为“两大意识”,一是突出的生命意识,面向个体,面向自我;同时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意识,面向世界,面向人类。

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黎保荣指出,陈陟云的诗歌,用一个词来概括是“清峻”。而细究其诗歌的风格,则可概括为精致、思辨、寒气。所谓“精致”,一方面主要是指陈陟云诗歌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够广阔,另一方面是其对语言的锤炼;所谓“思辨”,是指陈陟云诗歌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或哲理性,对复杂关系的思考,不肯在单一的简单的层面来理解世界人生;所谓“寒气”是指陈陟云诗歌中往往表现出一种阴冷、弯曲、破裂的感觉。简言之,陈陟云诗歌以其表面上生活不广、语言精炼的“清”,进入更深层面的“峻”,就是那个蕴含着象征性、思辨性与寒气的世界。在此意义上,陈陟云的诗歌是陈陟云的人格志,毕竟,面对自我写诗,最终面对的是自己的人格与思想,他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但却无意中以书写自我的方式,折射了现实世界,折射了现实世界给予他的方方面面。正因此,他的诗歌的“精致”实际上是一种内爆的精致,而这样的“内爆”却是由于其诗歌的象征、思辨与寒气而来。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