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上海、天津、江苏等地陆续发布建筑业清退令——禁止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禁止55周岁以上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工人,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危险性、风险性高的特殊工作。两个“禁止”,意味着超龄农民工将逐步告别建筑施工作业这一领域。“建筑业清退超龄农民工”话题随即引发热议。
清退令之所以出台,安全因素显然是最重要的考量。由于行业特点,建筑工地已成为超龄农民工安全事故高发易发区域。媒体报道,仅2021年6月,湖北荆州、江苏泰州的工地不幸发生了多起事故,事故中伤亡农民工均超过60周岁。
公众高度关注清退令,则是由于政策必将牵涉到一个不小的群体。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26.4%。如果严格执行清退令,将有大量超龄农民工被清退,并且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千千万万个家庭。
当事人如何看待清退令?一位超龄农民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年纪大了,反应也慢了,一旦出事,对家庭就是致命打击。”同时又表示,“干了一辈子工地,做别的都不习惯了,收入肯定会受影响。”
这位农民工的态度很有代表性。谁都可以看出政策出台的良好用意,能够明白政策里透露出的关心。而清退令所带来的对自己未来生计、生活的影响,超龄农民工群体也很难淡然处之。
也许有人会说,去不了建筑行业,超龄农民工如果有强烈的工作诉求,不妨选择别的行业。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超龄农民工之所以容易扎堆于建筑工地,一方面,是因为其工作性质不需要复杂的技能,另一方面,就工地上的某些岗位而言,用工方舍超龄农民工之外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人。类似搅拌泥浆这样的工作,简单、辛苦、收入不高,壮劳力都不愿意参与,更不用说青年工人了。
超龄农民工扎堆于建筑工地,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一拍即合的结果。媒体报道,当下建筑工地上50岁左右的农民工已经占据主流。可以预见,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建筑工人的老龄化很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一方有工作的诉求,另一方有用工的需求,假若一刀切般地斩断,对双方都是重大损失。正是基于这一点,不止一位专家强调,清退令实施过程中应更加具有“温度”“灵活”和“弹性空间”。更有人担心,由于事实上无法避免雇用超龄农民工,“清退令”出台后,会不会有供需双方为了规避政策而选择不签合同?这样一来,是否会导致这些农民工的权益更难以得到保障?
这些担心和建议应该说都不乏合理性。看来,制定和执行清退令也需要精准施策。
相比一刀切,目前有的地方的规定更加细致。如上海虽然明确超龄人员不能从事建筑施工作业,但工地保洁、保安、仓管等辅助性岗位不受影响,天津则规定,因特殊情况确需安排或使用超龄建筑工人的,施工单位应当对超龄人员健康证明进行核验,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这些规定显示了弹性,但不妨更进一步,对建筑工地上的各个岗位进行精细划分,因为从建筑工人的经验考虑,并非建筑工地上的所有工作都属于高风险、都不适宜超龄农民工。
伴随清退令的实施,离开建筑工地的超龄农民工的养老保障同样是一个问题。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民“有地种、有粮吃、有房住”的兜底机制已经建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正在逐步完善,期待这个过程会因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提速。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