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湖南长沙飘着小雨,在袁老故去后的首个清明节前夕,其遗孀邓则和袁老生前的同事来到陵园,手持金黄的稻穗祭拜袁老。南都此前报道,去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同年11月15日在长沙安葬。各界对他的追思和缅怀从未停步。
4月1日,湖南长沙飘着小雨,在袁老故去后的首个清明节前夕,其遗孀邓则和袁老生前的同事来到陵园,手持金黄的稻穗祭拜袁老。受访者供图
唐人万寿园负责人范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当日袁隆平院士墓盖前堆放着鲜花和水果,也有市民自发前来祭扫,献花致意,鞠躬缅怀。
在袁老墓盖边,新立了一个邮筒,上面写有“唐人天堂邮局”。范先生介绍,这是为袁老设计的祭拜形式,前来祭扫的人可以投入信件、明信片等,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当日,已有人投入带来的信件。“我们也会妥善整理保存,后期怎么处理要和袁老家人商量。”
范先生表示,平日前来祭拜袁老的人不断,“有从外地来的,旅游到长沙的,周末学生比较多。”有时,袁老生前工作中结交的人士、社会公益组织等也会预约团体祭拜,“他们隔一段时间来给袁老汇报科研工作上的进展。”
在袁老墓盖边,新立了一个邮筒,上面写有“唐人天堂邮局”。受访者供图
今年清明节,陵园方面暂不接待团体祭拜。范先生称,“市民可以预约,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过来,也可以在陵园线上的 ‘袁院士纪念馆’祭拜。”
南都此前报道,去年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袁老大儿子袁定安怀抱父亲遗像,小儿子袁定阳手捧骨灰盒缓缓步入仪式现场。
内蒙古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站长、袁隆平院士的学生王世刚也到场送别老师最后一程。他告诉南都记者,当时邓则也在仪式现场,“一直努力控制情绪,一直在擦拭眼泪。”年过八旬的邓则“身体还行,可以自己走,儿媳妇和孙女们陪着她”。在场的众人都“非常沉重,依依不舍”。
去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5月24日,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内,邓则身着黑衣坐在轮椅上,凝视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那时候太悲伤了。”王世刚告诉南都记者。当时有消息称袁老灵骨将安葬于江西九江袁家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告诉记者,“还没有落实,家属想葬在长沙。”
时隔近半年,袁老最终安葬长沙。王世刚向南都记者表示,“袁老师去世很突然,有几个地方想安葬他的灵骨,包括他家乡、单位,选择地方用了一些时间。”
袁老生前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袁老的墓盖上,放有一碗稻谷,一碗大米。一只碗上,是袁老生前的题字——“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这是袁老师家人的意思。”王世刚告诉南都记者,“他就以米以谷为生为荣的,在他入土的时候,这些米和谷让他随身带着。”这两碗稻谷和大米则是袁老生前工作单位亲自准备的。
墓盖后方的巨石上镌刻着袁老生前的名句——“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王世刚说,袁老生前也是这样教导学生,“让我们先做人,再做事。”
袁老离去后,悼念鲜花装满32辆卡车,论文手稿被公布,生前遗物被捐出,各界对他的追思和缅怀从未停步。如今,小儿子袁定阳和众多学生继承遗志,在祖国大地上培育“耐热超级稻”“耐盐碱水稻”,频频传来测产捷讯,杂交水稻事业有望圆“梦”。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袁隆平院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