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央发布文件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政策出台有何考量?推动文件落地的抓手是什么?4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线上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会,分享了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郑永年认为,规则是生产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是规则统一。在促进“内循环”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加法跟国际接轨,让中国规则走向国际市场,真正实现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目标。
“全国统一市场”不是新提法,但这次是系统阐述
4月10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意见》出台后引起诸多讨论,有声音甚至认为,统一大市场意味着要重回计划经济模式。南都记者此前报道,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对政策的误读。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郑永年接受南都等媒体采访时,也分享了他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看法。
郑永年告诉南都记者,“全国统一市场”并非新概念。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正式确定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之后,几乎每次党代会及政府文件都会提到开放统一市场建设的相关表述,而这次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全国性统一市场。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国统一大市场”写入其中,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2015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也明确,要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相关政策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
“有人说国家统一市场是计划经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所有近代国家都是搞计划经济出来的。”郑永年说。他在一篇文章中论述到,是否具备一个全国性统一大市场,是近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本质区别之一。传统国家的市场是地方化、本地化、分割的小市场,而近代国家的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今天的欧盟更进一步,形成了超国家的统一市场,这对欧洲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促进内循环的基础上做加法,与国际继续接轨
根据《意见》,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市场监管要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少专家解读认为,这与“双循环”有关。据南都记者了解,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因疫情影响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央早在2020年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央出文件明确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我想这只是第一步,在促进内循环的基础之上还要外循环。”郑永年主张做加法——继续与国际市场接轨,让中国规则“走出去”,真正实现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目标。
要“走出去”,则需具有世界标准意识并形成统一规则。郑永年以互联网为例,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欧洲则相对缺乏。但欧美国家都有互联网规则,而中国只局限于国内。在缺乏建立世界标准意识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只能接受美国或者欧盟的规则。
郑永年还提到,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关系好比两个不相关联的土豆,但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之间是相互开放的。他认为,这种开放有赖于政府通过规则并使用法律约束形成。因此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过程中,政府要发挥更好作用来确立规则,促进企业互相开放。
郑永年认为,有必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消除阻碍市场发展的行政壁垒,牢牢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他提醒,在短时间内统一规则,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并不现实,但推进区域协作可以成为执行的抓手。像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可以先统筹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大市场,然后向福建、海南等地扩散。
郑永年特别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在国家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他建议将极具国际化的香港规则引入大湾区,在香港规则的基础上再增加内地好规则,以点带面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则对接起来。
南都记者注意到,《意见》也指出,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发自博鳌 南都见习记者陈秋圆 发自北京
编辑:李玲,蒋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