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这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培养“5A卓越”融合新闻人才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5-17 10:54

“我觉得这个称号是一个无上的荣光,当然也是一个天大的责任。”面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一荣誉,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如是说道。

为全面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启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今年,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二批入选情况,林如鹏领衔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教师团队”成功上榜。这是暨南大学继学校校长宋献中教授领衔的管理学院会计学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第二次获此殊荣。

暨大2.jpg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教师团队

创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全场景”教学体系、创新粤港澳大湾区“5A卓越”融合新闻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打造多个智库产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多年来,团队坚持新闻教学、新闻研究和新闻服务三大方向,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融合方阵”,实现一体化发展。而团队培养出来的、具备家国情怀的“5A卓越”融合新闻人才,正以融媒体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并将其传播至五湖四海。

日前,南都教育联盟专访林如鹏领衔的“融合新闻教师团队”,了解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与思考。

谈团队建设

凝聚团队精神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团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作为融合新闻教师团队的领衔人,林如鹏负责团队总体规划和师德师风建设,他对黄大年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精神有着独到的理解。“我感觉黄大年有家国情怀、报国之志,也有奉献的精神。”他告诉南都记者,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很重要的精神就是爱国,“有爱国心、报国志,心往一处使”。为此,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创建“一三五”党建体系,形成“一元主导、三位一体、五维互动”党建模式,实现思政工作、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有机融合。

林如鹏.jpg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

同时,团队还凝聚共识,有着共同的追求。“我们这个团队的老师都有很好的精神面貌,都为了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为了我们的人才培养,奉献自己的一切努力。”林如鹏告诉记者,新传学院院长支庭荣带领团队投身大数据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即使身体抱恙却依然坚持一线奋战;从团队搭建、项目申报再到标书撰写,学院党委书记刘涛都亲自逐一把关和指点……所有人都为了学院能够建设得更好这一目标而努力。

据了解,团队以坚定信念、敬业立学、崇德尚美为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形成了一支致力于探索媒体融合时代全媒体教学与研究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团队共15人,其中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5人担任国家级课程负责人,9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暨大3.jpg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教师团队

与此同时,团队始终凝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服务国家战略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外华侨华人,以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为主要突破口,不断探索创新融合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优质的融合新闻高级人才。

在团队带动下,所在单位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荣誉。

谈人才培养

重视实践教学 学生在全媒体实践育人品牌中锤炼能力

“高校的办学核心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放在第一位。”林如鹏告诉记者,为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团队一直思考如何加大融合新闻人才的研究和培养力度。对此,教师团队下设三个方向,分别为融合新闻教学方向、融合新闻研究方向和融合新闻服务方向。

作为新传学院党委书记,刘涛教授负责融合新闻教学方向的建设,主要包括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教学团队建设和全媒体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我们培养学生,强调打造‘5A卓越’融合新闻人才,也强调在教学体系中贯彻家国情怀的熏陶。”刘涛表示,要想通过融媒体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强调利用专业化手段进行新闻表达,一方面要强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宏大新闻场景和社会主题上做好文章。

刘涛.jpg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

为做好融合新闻人才培养,团队以教学为根本,加强布局规划和创新探索。比如,创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全媒体教学体系的“全场景”模式,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创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四维融合”模式,致力于培养媒体融合时代的全媒型、复合型、专家型、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目前,团队建成了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率先在国内出版教材《融合新闻学》和MOOC《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获批8门国家一流/精品/示范课程,上线15门MOOC课程;建成3项融合新闻虚拟仿真教学实验。

团队亦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锤炼自己的能力。

在融媒实践创新方面,团队建设“1+N”全媒体实践育人品牌。刘涛介绍,“1”指的是“我行我动”大型主题社会实践调研项目,“N”则是指全景故事会、后浪实验室等系列融媒体实践品牌项目。该项目主打“全媒体”活动特色,强调立足社会现场,聚焦社会重大议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通过短视频、数据新闻、H5、VR/AR、互动故事、功能游戏等融媒体手段和方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640.jpg

团队打造后浪实验室,旨在探索与拓展互动故事的正向社会价值,挖掘融合新闻背景下新闻游戏的发展潜力。

今年5月,来自00后的“发现良渚”VR展在南越王博物院上线,线上即可尽览美玉上的小细节。这是“全景故事会”项目团队与南越王博物院,围绕博物馆数字资源展示与传播展开合作。该团队目前已与多家博物馆达成合作,完成超过40个数字博物馆项目;既以实战性教学助力人才培养,又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到五湖四海。

据了解,育人项目已开展五大系列特色化主题实践活动,分别为红色文化调研与传播实践、县级融媒体志愿服务实践、新媒体音频创新实践、数字博物馆设计实践和功能游戏开发实践,硕果累累。

比如,学生实践成果获奖400余项,其中“挑战杯”全国赛一二三等6项;先后派遣340余名学子前往广东省41个县市融媒体中心进行专业实践,推动广东30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获团中央第五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疫情防控期间团队组织推7款抗“疫”功能游戏,海内外用户超过30万……

“其实,谈教育使命太过遥远,做这些事情本来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刘涛表示,团队做的事情就是最大限度地将好的理念、资源和实践,与学生们共享,从而促使他们从中受益。

谈社会服务

强化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科研主要突出问题意识,教学主要突出实践意识,智库主要突出服务意识。”新传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告诉记者,在科研、智库建设方面,团队更加注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智库产品影响力不断提升。

支庭荣.jpg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

据介绍,团队的融合新闻研究方向,由支庭荣负责,主要负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数字媒介环境下融合新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融合新闻服务方向,由学院副院长郑亮教授负责,主要负责融媒时代的国家话语体系建设和决策服务。

团队聚焦前沿、锐意创新,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合新闻学研究,获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1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林如鹏教授牵头组建课题组,开展“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成果获第八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同时,团队立足“传播与国家治理”这一总体定位,聚焦国家治理、华侨华人、港澳台等国家重大议题,近200篇研究报告被采纳。

2021年3月,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重磅发布《“强迫劳动”还是“追求美好生活”?——新疆工人内地务工情况调查》研究报告,用翔实的一手调查,有力驳斥西方反华势力早前所谓“研究报告”抹黑中国新疆的谎言;2021年12月,发布独立研究报告《阻碍交易 增加成本 破坏产业链——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影响》,用事实说话、用真相支撑,剖析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影响。两份重要的报告,均获得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我也希望,在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学校会有更多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不断涌现。”林如鹏说道。

对话林如鹏书记

林如鹏4.jpg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

南都: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哪些难点?

林如鹏:难点在于,媒介的融合发展形态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如今媒介融合发展还处于多媒体并存的阶段,融合新闻发展的难度则在于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老师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步伐,要求老师有不断跟踪事件发展的学习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带到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们。


南都:融合新闻人才如何个性化培养?

林如鹏:我们为学生提供很多选择的机会。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我们设立了很多研究方向,比如财经新闻、融合新闻、国际传播等,并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在本科生的培养上,我们强调通识化,在学生完成必修课程后,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从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和发展。


南都:团队接下来有什么发展计划?

林如鹏:下一步还是要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满足和停步。接下来将继续在年轻老师的培养上下大力气,要做到事业后继有人。

其次,要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补齐短板,培育复合型人才。

还有就是,要思考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无止境的;如今我们有很多实验室、训练营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发现哪些该坚持、哪些可以创新。我希望我们这个团队能够产出更多的教学成果。

知多点

何为“5A卓越”融合新闻人才?

“5A”模式即为“认知—获取—分析—行动—倡导”(Aware, Acquire, Analyze, Act, and Advocate);“5A卓越”人才指的是培养媒体融合时代的融合新闻人才,即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结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2.0计划,团队设计出“5A卓越”培养体系。它具体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塑造核心价值观(Aware of Shared Vision),获取专业能力(Acquiring Professional Skills),分析解决问题(Analyzing in Social Practice),开展创新创业(Acting for Innovation),树立全球视野(Advocate of Globalization)。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谭家怡 通讯员 苏运生 李伟苗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孙小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