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季度成为近两年来创投市场较不景气的一个季度。但从珠三角相关产业投资情况来看,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创投热度不减反增,总融资交易额过百亿元,其中获得亿元级以上大额融资的比例超过65%,成为各类创投资本追捧的对象。
南都·湾财社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车链”相关项目“冷至热”的切换非常剧烈。总结分析特点,创投过往从C端到B端的投资路径在汽车产业上越加明显,行业内外的机构企业纷纷入圈。在这样火热的场景下,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还要“冷静”,无论是支持区域产业“补链”“强链”以谋长远发展,还是提供给投资项目充足的产业资源支持赋能,创投资本在该领域的责任不轻,消费互联网领域用烧钱砸市场头部的做法也并不适合工业技术领域。
“车链”创业项目曾坐冷板凳
今年一季度,大多数赛道投资热度和投资金额有所收缩,包括一些“顶流赛道"如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但与此同时,先进制造领域投资热度增速亮眼,新能源汽车制造子赛道投资金额连续三个月上涨,一季度涨幅翻倍至超300亿元,成为一季度最火热、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
作为产量连续数年排名第一的全国汽车制造大省,广东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数据亮眼: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89.6%,带动汽车产业集群增长24.2%,成为一季度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增速最高的一个。产业发展带动下,链条上的创新投资热度也大幅提升。
南都·湾财社统计今年以来创投融资事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大额融资事件中,广东“车链”项目占有可观的比例。10亿级融资“扎堆”,一季度期间20亿以上的融资交易就有5笔,直接推动该赛道成为广东一季度唯一总投融资交易额超百亿的赛道。
大额融资以及随之估值突破10亿美元的项目往往被看作创投市场的“新星”。
可以看出,大额资金涌入的项目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都有分布,最为火热的包括动力电池、新能源智能整车、汽车智能化电子零部件等。在1亿以上10亿以下的融资区间中,智能驾驶、氢能、充电桩等环节也保持了较高热度。
近日,从广汽集团内部孵化,2020年9月才成立独立公司的动力电池快充技术研发公司巨湾技研宣布完成A轮近10亿元人民币融资。这笔投资吸引了包括腾讯、博润资本、多个广州国资系基金等11个机构参与。成立不到两年来,这已是巨湾技研获得的第三轮融资。
“其实公司早期便有较长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化验证的过程。”巨湾技研CEO裴锋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成立前,裴锋曾先后担任广汽研究院新能源部部长、先导技术部部长,从2009年便开始着力新能源汽车项目,但此前如何有效地将技术落地应用一直都是裴锋团队所面临的痛点与难题。
“研发成果一直没被产业化应用,团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裴锋透露,团队曾尝试自己做设计,然后由外部公司或者广汽旗下的零部件公司进行生产,但种种方式效果都不太理想。
“最后广汽讨论决定将团队孵化出去。这样既可以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平台,又有利于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而在成为创业公司之后,巨湾技研不仅将技术快速投入产业化,而且吸引了更多外部资本投入,规模迅速做大。
类似巨湾技研的发展经历近年来在湾区先进制造领域并不少见。
“因为周期长,门槛高,工业和技术领域过去一度不受资本待见,工业创新人才和企业长期坐‘冷板凳’。”一位广东汽车制造业分析师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说,随着近年来广东提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等产业升级创新政策,以及整个创投市场风向的转变,两者契合之下,广东正成为相关产业链投资重点区域,其中又以“车链”最为突出。众多传统制造企业中的创新人才、技术团队会被发掘出来,在创投助力下,可能很快站上产业升级创新的前沿舞台。
产业投资者当中不乏行业龙头
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投资事件具有鲜明的产业链投资特征,另一个表现在于投资机构中有许多产业龙头企业、产业资本的身影。
例如,2022年2月,深圳上市公司欣旺达孵化的锂电池集成技术公司欣旺达电动,获得包括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OPPO、上汽恒旭、广汽集团、东风资产等产业资本在内十余家机构战略投资24.3亿元。
同月,总部位于深圳的激光雷达创新公司速腾聚创完成新一轮超24亿元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比亚迪、宇通、立讯精密、德赛西威、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多方产业链头部企业投资机构。而在3月广州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新一笔4亿美元的D轮融资中,投资方也包括了广汽和博世两大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
传统车企、电子制造企业、互联网科技企业等跨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已经屡见不鲜。
一方面这些企业自己下场在车链上开拓业务领域,例如华为做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三电电控;立讯精密做车用线束;百度做智慧交通智能驾驶等。开设专门的业务部门、或是将内部孵化项目独立运营。
一方面,在开拓相关业务时产业龙头企业以其积累的充沛资金和产业生态资源,也在加强创新投资布局。
速腾聚创相关负责人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在速腾聚创发展过程中,产业投资的注入不仅为公司持续投入研发生产、车规量产交付提供了宝贵的产业环境,也使其得以不断优化供应端成本与产业资源配置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资本加持是企业加强全链合作、形成生态合力的关键举措。
今年以来湾区“车链”创投事件中,多次看到广汽集团、广汽资本作为投资方。
“我们一年接触200-300个项目,最终投的项目只有十几个,从里面优中选优,和需求产业去匹配。” 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曾表示,广汽集团、广汽资本要的是用资本的纽带,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一起绑定。这使得在投资策略上,广汽不会以项目的融资阶段去区分,而是根据项目在产业链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决定。
同时,“带着订单去投资”是产业资本强化产业协同赋能,为创业投资双方喜闻乐见的一种途径。以广汽投资中航锂电为例,据袁峰介绍,广汽资本首先向中航锂电提供了资金支持,再通过对接集团不同业务需求,为中航锂电带来了大量的订单支持。而中航锂电也围绕广汽的产品需求在其原有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特别的技术开发与支持,从而实现产融双方结合“1+1>2”的效果。
坐实赋能产业升级,资本责任不轻
“还没有产品验证的早期投资估值就上了天。”“所有投资人都往这几个赛道挤,太卷了。”作为当前最火热的投资赛道,“车链”不仅吸引了众多企业跨界参与,也引得各方资本涌入。
对此,也有一些业内人士从工业科技投资角度提出了冷思考。
“现在谈到工业硬科技投资,人人嘴上都挂着‘长期主义’,可不少人做的事跟当年吹起互联网创投泡沫的时候也没什么两样。”一家深圳多年专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人李林(化名)说。
“其实对于一个创新投资赛道来说,早期有一些泡沫不是坏事,有利于快速吸引资源炒热创新活力,随后一般会有一段挤泡沫的过程,让行业回归理性高质量发展。”李林认为,但如果泡沫持续太久,对行业的长远发展可能将起到负面作用。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近日也多次公开表达对工业技术领域资本泡沫的担忧。“大规模资本的涌入,使体量并不算大的部分制造和技术领域遭受冲击,最后整个行业有可能会被冲坏。3、5年以后对于专注在制造领域的投资人来说,或许将面对一地鸡毛。”黄河认为,工业技术类投资没有捷径,撒网式布局并不可取。
“我们也是一点一点学、坑一个一个踩才走到今天。已经交了十二年的学费。后来者也要付学费,不存在谁比谁聪明。” 黄河认为,资本在涌入制造业投资过程中已暴露出诸多误区。
比如容易被名校光环、专家身份迷惑,被技术迷惑,忽略了技术的载体最终是产品,最终要落在工业的特性上,却对此没有了解;容易大大低估了工业企业成长所需时间周期而大大高估了企业上市后所能带来的回报;对于什么样的团队才是好的工业技术团队没有认知;对工业技术投资缺乏敬畏,认为互联网领域烧钱砸出头部的玩法同样凑效等。
李林则认为,站在湾区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关键目的在于用好创投工具,坐实赋能湾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投入其中的“卡脖子”关键领域。
“我觉得要意识到这不是消费、娱乐那种可以不管其他一心赚钱的领域。”李林说,“不是芯片、新能源车最热门最容易认知,就都要一拥而上,其他同样关键的比如机床、分析仪器、设计软件等因为看上去好像不‘性感’就依然无人问津。”他认为,政府政策、地方产业引导基金等应该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调节引导作用。
落在湾区新能源智能汽车赛道上,创投赋能“补链”已有较为清晰的方向。
多位广东汽车产业研究专家此前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广东汽车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零部件环节一直比较薄弱,目前整零比基本在1:0.9左右,较国际成熟汽车市场1:1.7的零整比还有较大差距。而在新能源智能汽车对汽车电子增量需求更大的趋势下,该领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5月6日,广州市工信局发布了《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拟构建更加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近地化构建“3+5+2”汽车产业园区新格局、提升汽车产业链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等举措。
并提出拟支持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广州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助力汽车产业链发展。由此亦可见政策对“车链”创投稳链补链强链的引导方向。
为此,相关投资项目是否能起到稳链补链强链的产业升级实际作用很关键,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和扎根产业的创业研发团队是否会被挖掘出来,投资机构如何做好产业资源方面的服务和赋能,在依靠企业自身发展渠道外,创投是否有资源能力为投资企业提供产业生态、订单和应用场景等支持,也将备受关注。
当然,这不仅是创投一家的工作,需要产业与创投有更加深度的互动合作,有相关顶层设计来进一步做加持。
湾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创投深调研征集报名:
参加调研团队人员要求:有相关产业投资经验的创投机构负责人或正在融资的相关企业。
报名方式:姓名+公司+相关联系方式 ;请将上述信息发送至邮箱:nandukechuang@163.com
出品:南都湾财·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陈培均
编辑:任先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寻找湾区最具产业温度创投人活动
【湾财社·创投】湾区创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