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里的物质生活》发布,从一个侧面展现深圳城市文化缩影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资讯
原创2022-05-18 18:47

5月15日,《百花里的物质生活》新书发布会在深圳市百花二路的物质生活书吧举行,当晚,深圳文化名人、读者、年轻的学生、附近社区的居民等数十人相聚在物质生活书吧,共同见证《百花里的物质生活》新书发布并分享自己关于书店的美好记忆。《百花里的物质生活》从点线面展开对深圳阅读文化背后脉络、理据、故事寻访。呈现了一家在深圳持续了22年书店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深圳城市文化缩影。

800x432_6284cc623dd9b.jpg

800x451_6284cc623e21e.jpg

呈现书店故事背后的城市文化发展史

书店创始人晓昱介绍了《百花里的物质生活》的创作理念:这本书从2020年开始筹备,至今2年过去了,终于出,非常不容易。物质生活书吧在深圳坚持了22年,似乎应该留下来一点什么,因为在这个书店里面发生的这些故事,无论是两岸三地的故事,还是发生在城市之间的文化人的故事,或者住在社区里面的家庭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以及已经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今天都有2至3代的人,他们都与物质生活发生关系。

物质生活不只是卖书的地方,城市记忆、人文关怀、先锋实验、社区温度已成为抹不去的烙印与坚持。

晓昱表示,在这里我感谢四样东西。首先致敬阅读。因为阅读把城市里那么多的人聚在一起。22年的坚守可以让大家在变化中找到不变,无论你走得多远,回来时,物质生活永远亮着一盏灯。致敬深圳。深圳是追逐梦想的人和希望改变生活的人来到的城市,大家在这里相遇,有对文化共同的渴望、共同的认知、共同的耕耘、共同的热爱。经历了疫情以后,相信我们会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致敬坚持。世界虽然有太多变化,但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一种东西让你坚持,这个坚持会让你放弃所有物质上的考量,而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因为有更高、更远、更美好的目标追求,所以面对困难时就不那么煎熬。致敬价值。坚守会带来很多价值,书吧这个空间是价值的一个载体、一个容器,只有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

该书主编、知名媒体人金敏华,当天通过视频方式分享了他创作这本书的历程。他表示,关于独立小书店的书籍国内外并不鲜见,但是通过书店的故事,尤其还是在长达二十二年这样一个不短的时间段来呈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脉络,这样的书还不多。

金敏华说,“写这本书时,正好是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前后,《深圳传》的作者胡野秋先生在书吧做了一次新书发布会,当时我在酒店隔离,书店给我发了他的讲座速记,我意识到:其实我们要写的不是一家书店的故事,而是书店故事背后的城市文化发展史乃至城市史,它是不叫《深圳传》的‘深圳传’。这本书分三大部分:作为书店创办人和投资者晓昱的万言长序;我从城市考现学视角,选取2003年及2019年这两个书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年份举办的种种活动,进行事无巨细的挖掘、考证和描;以及作为书吧生态圈重要组成部分的活动演讲者(文化名人)、参与者,书吧的朋友、读者,附近学校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等等应邀而作的文字,恰恰是这部分文字所呈现的多元样貌和真情实感,印证了城市、书店以及人的共同成长,印证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家书店可以带给城市、社区以及读者怎样的精神慰藉、怎样的引领、怎样的养成,当然还有怎样的互动。”

“它承载的是一个城市的记忆“

此书设计师、艺术家黑一烊表示,书在当下不单只阅读,更多是触觉。一本书翻它的时候有纸张的感觉、封面、纸张的材料、印刷字体的大小、特殊的装订……这些构成了书可以触摸的产品。精装用硬皮包装,获得了IF设计奖;简装做了简化,保留洁白性,白色书可以给读者留下自己的空间,经过触摸会留下痕迹。封面打开是一个全页的感受;用灯光看,可以看到镂空衬出来的光,这是互联网时代纸张印刷的字迹,这种长卷呼应了传统长卷的概念。

我们顺应本身空间赋予的意义,尽量不过于设计,不用过于炫耀技术的方式来完成它,也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能够尽快进入到阅读的感觉里,仔细阅读文字。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振华表示,“我觉得晓昱最大的贡献是为城市提供这样一个收容所,把一些这样不靠谱的、胡说八道的、爱争论、瞎看的这些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把他们收纳在一起,我觉得这才是给我们这个城市提供精神作品。文化理想、精神生活,我觉得就是让不靠谱的人坐在这里,说一些不靠谱的话,想一些不靠谱的事。 我认为2000年左右,也是物质生活成立的一年,在深圳整个历史上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地方。这是深圳城市的转折,开始向市民化的社会转型。在这个时代,物质生活和我们做的一些雕塑、公共艺术有某种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开启城市多样化的点。大家不止在这里冲着买房买车来深圳,大家还想我们城市的可能性。“

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表示,物质生活书吧对深圳来说,不是一间书店这么简单,它承载的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包括老中青的,我们又是在这里混过来的。深圳这么多年,之所以这么多人从外来者移民变成了深圳人,因为我们对这个城市的认同,在我们看它一步步从物质的城市变成精神的城市。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也是物质生活。

高一学生,物质生活书吧读者、街坊佘悦杭说, “物质生活书吧的确是‘非人间’啊,深圳是我的故乡,而物质生活能够容留我的灵魂,让我触碰我曾经看不见的世界。”

《百花里的物质生活》是一本深圳叙事

后院读书会创始人王绍培表示,每个城市都需要两次建设,一个是实物上,高楼大厦,交通,设施的硬件。另外一个是文本上,深圳从建成到现在,我们重建在跟进,到现在更加是积累了很多成果。比如说《深圳传》就出了三本,还有各种小说。这都是文本意义上重建一个城市,甚至比城市的实物层面还要重要。像这样一本书的价值起码要超过百花二路,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在此。除此之外,我觉得现在我们是一个记忆迅速被覆盖,记忆被遗忘、掩盖的年代。很多事情说了之后马上不记得了,尤其是年轻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过去干过什么事情,讲过什么话。所以有这样一本书,把记忆延续下来了,尤其是比较年轻的人来参与,这一点特别好。、

艺术人文地产开创者、乐领创始人罗雷分享说,十几年前的一场大雨把我叫到物质生活书吧里,二十年后还是下着雨。现在做一个线下的书店,最困难的是交租金,昂贵的租金会吞噬微薄的利润,我呼吁所有从事地产的开发商,要把重金打造的售楼打造物质生活的书吧,免费提供给所有有文化、有艺术,有理想的人去免费使用,这样子也会给你们带来流量,还带来好的口碑。深圳不应该仅仅只有腾讯,还应该有物质生活书吧。

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认为,《百花里的物质生活》其实算是一本深圳叙事,每一次叙事都会让我们再经历一次我们不全然知道的深圳。历史感只有在回望和叙中更容易产生,而我们在经历它的时候都只道是稀松平常。以前的深圳人,普通而独特;现在的深圳人,优秀而平庸。信息流和消费主义正在制造一个“平行化社会”。一切“高尚”都需要通过消费通道进入社会才能具有广泛性和影响力。包括“书店”在内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主体,都应该放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优越感”,以产品和服务的角色进入社会和生活。进入“后工业化”的深圳,创意、技术、资本的密度与组合效率将推动未来增长。深圳需要进入一个创意阶层普遍崛起的时代。书店只有作为新型文化功能空间和城市创意网络才仍有存在价值和发展机会。

希望读者带着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来共建物质生活

知名设计师琚宾说,我们要建造什么空间,我们要什么材料建造,所以在我的设计当中经常会讲,希望用这种有温度的材料,可以随着阳光和空气变老的材料。土木砖瓦石可以和你一起产生能量,继续包浆,会有沉淀。就像物质生活的历史一样。当这些都浮现在我身边之后,我发现物质生活就具备我刚才讲的很多点。

物质生活书吧主理人孙娇表示,以前我们开门迎客,希望读者在书吧买一本书回去;现在我们希望读者进来的时候,不仅可以买一本“书”回去,还可以带着一本“书”过来,带着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来共建物质生活。疫情期间,实体书店的运营很难,但是我们坚持与大家共创多样文化活动:读书会、青年讲堂、演讲比赛、电影沙龙、戏剧演出、朗诵快闪、《百花生活人文会客厅》视频节目制作……大家自拍自导自演也好,自娱自乐也罢,都逐渐成为了物质生活的文化共建者,共创了一个新型的社区文化空间。未来我们还有社区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承、艺术美学项目落地,希望读者和我们继续在这个空间一起共建共生,也期待有更多人走进物质生活。

物质生活书吧忠实读者Jessy表示,物质生活书吧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我们创造了很多不可能。在这里,我和我女儿第一次同台演出、共同编写、共演我们自己的故事,将真实的故事上舞台,非常有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编辑:戴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