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还能发出包括眼底病变和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早期信号。
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为加强市民对眼部疾病的重视和认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展开了一场题为“呵护眼健康,一年一眼检”的大型普讲座,全方位讲解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眼底病等眼病防控知识。
“眼底照片并非只是中老年的专利,少年儿童、青年群体都有通过一张广角眼底照排除疾病隐患的必要。此外,眼底照片除了能筛查诸如黄斑变性等眼底病之外,还能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的早期苗头。更何况,随着医保政策越来越惠民,有需要进行眼底广角照片拍摄的市民,是能够在专科医院享受到门诊统筹支付支持的。”医院副院长、眼底疾病专家张静琳表示道。
眼底广角照 并非中老年专利
张静琳表示,眼底病不仅在中老年朋友中常见,近年来还出现“低龄化”趋势,例如高度近视人群较易引发视网膜脱离等病变,糖尿病人群易出现糖尿病性眼底病变等。所以定期做眼底的基础检查非常重要——“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
她表示,以少年儿童为例,有时候眼底筛查比视力的筛查更加重要,因为很多眼底疾病是好发于儿童,但是儿童的自诉能力非常的弱,所以这些疾病一旦发现就有可能已经到达了晚期。
如果进行眼底病的筛查,就有可能在疾病的早期就能发现,然后尽快进行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治疗的时机对眼底病的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再比如青年群体,由于电子设备应用多了,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也在增加。拍摄一张广角眼底照片,有助于早期发现视网膜有无裂孔。前后眼底照比较,还能提前预判视网膜病变的病情进展。
至于老年群体,糖尿病往往是其高发基础病。定期检查眼底,能降低糖网的发生率,从而减少糖尿病视网膜脱落致盲的概率。
张静琳表示,眼底照检查有两个注意事项。首先,如果青年群体没有基础病,没有青光眼家族史,无须每年进行眼底拍照,间隔三五年做一次检查即可。其次,眼底照片最好采用广角照,目前一些基层机构的眼底照往往设计成了45-50度角,拍照范围有限,一旦发现问题,市民的疾病已经发生,有症状了。达不到预防效果。
“随着广州医保惠民程度不断延伸,眼底广角照已经可以纳入门诊统筹范围。有需要的市民在专科医院就诊时,无须定点也能享受到门诊统筹支付的支持。”
干眼、飞蚊症……
这些都是中老年群体好发眼病
爱眼日活动现场,医院综合眼科何曼莎主任还分享如何辨别、预防常见眼病。期间,她侧重介绍了几种中老年群体常见的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干眼、飞蚊症、黄斑变性等,与大家面对面交流。
白内科青光眼科陈海松主任进行白内障手术过程讲解,白内障和眼底的相关眼病知识,尤其针对“白内障成熟了才做”“药物可以根治白内障”等错误观念进行了纠正。
陈海松介绍,白内障作为中老年常见眼病之一,发病率极高,但久拖不治易致盲。白内障是人眼自然的晶状体发生浑浊,需要安装人工晶状体将其置换。最初由于医疗技术的限制,都需要“成熟”之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且以复明为目的。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用眼需求的提升,过去的观念已被淘汰,手术目的也从复明升级为提升晚年视觉质量,“个性化定制手术方案”成为主流趋势,不同的晶体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在飞秒激光辅助下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近年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与会专家还强调,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干眼属于慢性疾病,初期不进行系统治疗,久拖不治会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可能损伤视力,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一旦发作就需长期治疗。为此,讲座期间主办方特地安排了一场“眨眼操”教学活动,让市民们重视干眼,提早预防。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何淑贞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