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听到“隔离酒店”这四个字,曾让很多人绕道而走,避之不及,但是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毅然选择“逆行”守护。记者近日走进广州海珠区琶洲街道“隔离酒店专班”,听他们讲述在“隔离酒店”工作的经历和感受。
穿上防护服,他们是“疫”线战士,是被隔离人员眼中的“隐形天使”。脱下防护服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并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坚守,日复一日“用心、用情,做好服务”,却同样为抗击疫情做着巨大的贡献。
把隔离人员当“客人”
“我们从不把隔离人员当成‘病人’,而是当成‘客人’,努力做好服务工作,让他们住得舒心、放心。”专班班长熊主任告诉记者,这是专班成员们信守的工作准则之一。
据悉,海珠区全区共11家酒店被定为隔离酒店。2020年2月底,为做好隔离酒店疫情防控工作,更好管理接收从境外、国内高风险地区的民众,琶州街道建立了隔离酒店党建引领专班,由班长、副班长、综合组长、内勤与数据员等8人组成,街道主任罗源同志亲自带队任专班第一书记、第一班长。该专班负责统筹安保、医疗、酒店服务、防控消毒等小组,一共有60余人。
李主任是专班副班长,也是琶洲街道第一个进入“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从2020年3月他便开始在沃嘉酒店等进行疫情防控工作。“那时候疫情刚刚爆发不久,我们也是初次上阵,经验都是在一次次实战中摸索总结出来。”
图:酒店门口的“时光隧道”。奥一新闻拍摄
怎么样能让这些“客人”住得安心?安全是首要保障。记者在沃嘉酒店门前看到一条由不锈钢和透明材料构成的走廊直通酒店电梯口,工作人员小余告诉记者:这是“时光隧道”。“客人”一般会乘坐大巴车直接到达酒店门口,高风险组工作人员会经过“时光隧道”搭乘电梯,将“客人”送入房间休息。“全程闭环,有效防范接触传播”。
一般陪同进入的工作人员是“只进不出”:“要等到全部‘客人’离开,任务完成之后,他们才能出来,也就是说进去之后可能要一两个月以后才出来,所以我们就想了‘时光隧道’这么一个名字。”
记者了解到,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隔离酒店专班分为两组。一组是直接与隔离人群接触的高风险组,另一组是在外围,不产生直接接触的低风险组。
图:部分专班成员与下属的小组成员。受访者供图
而高风险组工作人员会在酒店里陪伴“客人”们一起“同吃同住”,服务好他们的各种需求。直到全部“客人”都离开后,他们还需独自隔离3天才能离开。低风险组工作人员则严格遵循“家-酒店”两点一线的工作时间安排,不得参加聚会。“组织规定高风险组工作人员在酒店最长不能超过2个月,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会进行轮班,3个月一换。”
提供“星级”服务
隔离酒店接收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涵盖了各种年龄段。如何服务好他们的生活所需,同时满足各种差异化需求?是隔离酒店专班工作人员经常思考的问题。
“比如说有学生需要上网课,我们就提前协调网络、学习工具等;有孕妇需要定期检查,我们就组织医护人员帮她们会诊;有一些老年人有基础病,药物不能中断,我们就安排人员去采购药品;还有一些低收入群体,我们会给他们申请减免隔离费用……”
日常保障工作可以提前做好,遇到突发状况也要有应急机制。“有个老人家洗澡时,在地板上滑了一下,脚崴了。我们及时了解情况后,建议带他去医院拍片检查,但老人家不愿折腾,拒绝了。开始他家人不理解,还认为是我们不带老人去看病。后来经过我们的耐心劝说,老人同意接受医护人员上门检查,确认没有大碍,大家才放心。”
“还有个从北京来广州做整形手术的姑娘,被发现是‘密接’人员时,她正在做手术。从手术台下来就直接转运到我们这里。整个恢复期都是在酒店度过。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我们专门给她安排了饮食和医护服务,隔离结束她也顺利出院,开心地返回了北京。”
除此之外,专班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不少协调工作:“有位女士在白云机场工作,成为密接后被送去花都隔离。随后,她丈夫也成了密接,两个孩子成了次密接,父子三人之后被送到我们这里隔离。当时,那位爸爸左手牵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右手抱着一个还没断奶的孩子。由于孩子要吃母乳,我们就和花都那边协调,将父子三人转运过去,让他们一家四口在一起隔离。”
生活问题解决了,心理问题也不能忽略。“大家碰上(被隔离)这种情况,难免有焦虑情绪。”李主任告诉记者,为了解“客人”们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帮助,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发送线上心理评估问卷。发现有“客人”的心理状态出现异常,就会安排心理咨询师在线上安抚。
“有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叫小刘,从外省来广州找工作。很不巧,在机场做核酸时,排在他前面的人被查出阳性,于是他变成密接被送到酒店隔离。不久我们就发现他心理评估显示异常,有很强的自杀倾向。这时候我们就组织心理医生还有专班工作人员和他微信电话沟通,看看为什么情绪那么低落,还给他买了一些饮料和食品,缓解情绪。”在沟通之后,工作人员了解到,原来小刘和女朋友正在闹分手,而自己尚未找到工作就先被隔离,再加上生活的种种压力,一时间失去生活的希望。“我们就一直鼓励他,还联系到他女朋友,让其帮忙安抚小刘的情绪。毕竟疫情之下人人都有压力,每个人都要渡过难关,心态放好,挺过去就好了。心理医生也一直在做疏导工作。后来隔离顺利结束,他也在广州找到了工作,上班去了。”
图:“客人”赠送的锦旗。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细致贴心的服务获得了“客人”们的赞扬。“有人送锦旗,有人送奶茶......说感谢我们的用心服务。”说到这,李主任露出微笑:“虽然这个工作确实挺累的,但是用心服务了,群众是感受得到的,也会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感谢,这是互相关心的。”
时刻绷紧“安全”弦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0年专班成立至今,专班所服务过的隔离酒店均未出现过阳性病例,李主任笑称:“我们都说是风水好,但其实和在岗位上的每个人细心工作息息相关。”
据班长熊主任介绍,日常工作中,从人员转运与接收到健康监测与送餐保障,从环境消杀到垃圾处理等,都有一整套的操作流程规范:“比如医疗人员与工作人员防护用品消杀这块,如果没有相关程序,很容易存在传染隐患。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两个房间,制定流程规范。第一步先是给手消毒,然后脱帽子、摘口罩、手套,一步一步形成清晰的流程表格,将消杀工作落实到位。”
在对接沃嘉酒店之前,专班在规模更大的锦江之星酒店执行防疫任务:“最高峰的时候,一天接收270-280名客人,一天工作时间11-12个小时。”
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一度让有些工作人员吃不消。小余是2020年来到琶洲街道的工作人员,进单位没多久便被派去专班工作。他告诉记者:“有一阵子疫情很严重,基本上半个月都是连轴转,每天仅休息几小时,结果有天就在工作现场晕倒了。”说到这,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适应以后,就没再出现这种情况。”
据了解,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专班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需要根据当天“客人”的抵达时间而定:“客人什么时候到酒店,我们就什么时候要工作。之前许多从国外回来的客人,因为时差原因,基本上是凌晨才到。一般客人抵达之后,我们要马上为其做核酸检测、办理入住,尽快将其送入房间休息,之后我们再去录入、核对相关信息等,完整的一个流程走下来,需要大概两个小时。”
图:专班工作人员和下属的小组成员们参加培训。受访者供图
熊主任告诉记者,每次疫情发生需要启动隔离酒店时,专班工作人员包括下属的小组成员们均会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即使是已参与过该项工作的人员也不例外:“病毒一直在变化,我们的防疫手段也要更新,相关的培训不能落下。”而在隔离酒店工作期间,工作人员还会定期进行岗中培训,直至疫情任务结束后还将有一次全面复盘和总结。“就是要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绷紧‘安全弦’,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的这一道防线。”
据了解,沃嘉酒店共有70余间客房,可容纳隔离群众200多人。记者达到的时候,酒店已送走最后一批“客人”,专班工作人员解除隔离后陆续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而此时,已经有工作人员连续在该酒店驻扎了将近两个月时间,被同事们调侃:“失踪了两个月。”
为抗疫,他推迟了婚礼
近三年来,李主任的工作基本都是在隔离酒店里进行。“最长的一次是2021年,加起来在隔离酒店住了9个多月。”
熊主任和李主任都是退伍军人,早年的军事锻炼,让他们很快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作为专班成员,除了做好街道的本职工作外,就是随时做好进入隔离酒店执行任务的准备。“家里的事情只能辛苦另一半啦。”
隔离酒店的工作潜藏危险,家人们既支持又担忧。“一开始家人们盼着我们回去,也害怕我们回去。”李主任表示,“我们和普通人一样,面对未知的病毒也会恐惧,但是当真正进入到工作状态中来,这种恐惧就渐渐消失了。”随着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大家明白了“疫情风险可防、可控”,家人们也就逐渐习惯了。
工作与生活难免面临取舍。李主任告诉记者。专班有两位年轻人,本来各自都有结婚计划,但因工作原因一直未顺利完成这桩人生大事。
“本来我预计去年国庆结婚的,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小余表示,自己来自潮汕地区,未婚妻一家则来自四川,目前未婚妻在广州做教师。去年他三次进入隔离酒店,愣是与未婚妻半年多没能会面。“两家隔得有点远,相聚本就不容易,再加上我工作时间不固定,所以这个婚礼实现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婚礼至今未办,双方家长与伴侣是否理解?“他们都理解我的工作,未婚妻也支持我以工作为重。”爱人的理解让小余心里既感激又愧疚:“趁现在疫情形势整体保持平稳,我们争取下个月先去领证,然后搞个简单的仪式。
专班另一位年轻女孩小姜也有类似遭遇。“我和男朋友现在是异地恋,家里催婚催得紧。本来今年五一假期他过来广州和我见面,没想到5月2日我接到通知,去隔离酒店执行任务。结果他自己一个人在广州孤零零待了几天就回去了。”小姜表示,相聚却不能相见,虽然有点遗憾,但“疫情防控工作为重,我们也就习惯了。”
根据相关规定,一旦进入隔离酒店,就不能踏出大门半步,需连续在岗14天,专班的工作人员更是普遍在岗近一个月。他们用自己的聚少离多换来了更多家庭的平安团圆。为了应对可能突发的疫情,目前专班依旧采取机动性管理:“目前的工作流程都已确立,一旦有疫情发生,我们可以随时组建团队应对。”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张洁莹
通讯员:王晓冬
编辑: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