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发展的新时代已开启!6月11日,在官洲生物论坛的体外诊断技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做出了这一论断。演讲中,贺福初院士用其诙谐与幽默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引得在场听众连连拍手称赞。
“这是我的名言:生在基因组,命在蛋白质组”
“其实对于体外诊断技术,我确实是门外汉,但是不小心蛋白质组学做着做着就做到你们的领地上,所以班门弄斧一下。”贺福初院士幽默的开场白引发在场听众轻松一笑,但也深入浅出引入了蛋白组学与体外诊断、精准医学之间的逻辑关系。他表示,实现精准诊断、预后、治疗,离不开对蛋白质组的研究。他从一代精准医学,即基因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和二代精准医学,即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两方面展开演讲。
贺福初院士发表演讲 主办方供图
对于由基因组学推动的精准医学,贺福初表示,基因组学带来了分子诊断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辅助生殖、无创产检、肿瘤和传染病检测这些技术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基因组学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此前的一个研究中,科学家对所有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只有53%的患者能够找到对应的靶向药,而剩余的47%的则需要寻找新的技术。”
为了让在座的嘉宾理解蛋白质组学对于精准医学的重要意义,贺福初院士笑着分享了自己的原创名言——“生在基因组,命在蛋白质组,如果要引用,请记住这是我的名言。”他进一步解释道,蛋白质组以其巨大的复杂性、瞬息万变的动态性,提供了生物系统与生命万象结构、功能的物质基础。
随后,贺福初院士以肝癌的研究为例,对蛋白质组学如何推动精准医学进行阐述。他表示,每年中国的肝癌新发患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均占到全球的一半左右,大部分的肝癌病例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现有的一线和二线药物治疗效果都不显著。“可见,肝癌的早诊早治对我们特别重要。”据介绍,贺院士团队在对首诊首治的肝癌患者的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患者可以分成三个亚型,其中第三亚型是目前没有很好治疗方案且预后很差的类型。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这与SOAT1蛋白分子有关,用该蛋白就能很好地预测预后情况,且通过抑制该蛋白的活性,就能实现对肿瘤细胞增殖和细胞的迁移非常好的抑制效果,提示其用于第三型肝癌的治疗潜力。“这样一个实践表明了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启,这个时代就是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时代。”贺福初院士总结道。
“慧眼”国际总部计划落户广州
在演讲的第三部分,贺福初院士介绍了团队在广州创建的“慧眼”大科学设施的LDT模式的探索内容。他表示,目前,科技部正在推进、培育能够领导全球性的大科学计划,至今国家层面上的培育项目有三个,其中人类蛋白质组计划2.0——“慧眼”国际总部计划落户在广州。
“‘天眼’观天,‘慧眼’识人,所以我们用‘慧眼’这个词来描述和定义人体蛋白质组计划导航图。”贺福初解释,该项目将以大队列、多维度的生命组学数据生产和智能计算体系为主要载体,通过软硬件融合与人工迭代,创建一个“碳—硅”融合智能终端大科学装置。
“将来我们要形成十万级和百万级的规模,可以说我们做了一个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尝试,而这个尝试就在广州科学城,希望能给体外诊断行业做一个demo,换取更多的合作者加入这一个伟大的事业。”
采写: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编辑:林诗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14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