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普惠金融
调研企业:深圳市凯特生物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与生命赛跑的生死时速,每一秒都刻不容缓。如果一台医疗设备能够在不间断的情况下检测更多的病人,省下的时间能拯救多少生命?在凯特生物销售总监葛年华的眼中,医疗研究者的工作每突破一项“卡脖子”技术,都是与生命的赛跑。
作为拥有高新技术能力的小微企业,要想突破“卡脖子”,首先要畅通资金链。保障企业的现金流,每一个成长阶段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在科创之城的深圳,这样的民营小微企业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民营企业总量超过300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7%,创业密度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深圳每千人中就拥有民营企业159户,创业密度全国第一,中小微企业保持了旺盛的活力,也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
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金融活水如何盘活资金链,陪伴“小企业”成就“大事业”?本期“八大金融”深调研,调研团走进深圳市凯特生物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普惠金融”的服务质效,透视金融机构如何交出小微企业的“减负”成绩单。
“八大金融”深调研走进深圳市凯特生物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视频→→→
深调研回顾:
企业成长案例
小“墨盒”的大市场:
靠技术和产品说话,“实干家”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
在医疗器械领域,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临床检验中最常用的重要分析仪器之一,它为诊断疾病提供诊疗依据,检测结果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危。
彼时,一台适合中小型医院的生化分析仪最多只能完成约6000次人体电解质成分的测试。差不多每4个月就需要更换一次里面的核心电解质传感器。更换一次,意味着设备必须停止工作,意味着医院或病人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
如何解决仪器测试量少、效率低的困境?葛年华揭秘,高效救命的核心,还在于一个小小的电解质模块。
这个长宽约30厘米,高只有10厘米左右的电解质模块,就像小小的打印机“墨盒”,属于消耗品,使用到一定数量就要及时更换,但却价值不菲,进口价格高达两三万元。然而,这个小“墨盒”在国内市场却长期存在空白,多年以来,许多中国生化分析仪厂家不得不从美国或日本进口。
直至2019年,凯特生物开发出一种模块,大大提高了测试数量,终于填补了空白。“安装这个模块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次最多可以完成12000次测试,这是目前全球最高水平,相较进口的成本降低了50%以上”葛年华称,这个“墨盒”的诞生大大降低了日美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卡脖子”风险。
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的“实干家”,突破“卡脖子”问题的秘诀,还在于脚踏实地的战略路线。凯特生物的创始人张娟,这个曾获全国劳动模范表彰的女性创业者,在葛年华眼中是一位朴素务实的“实干家”,“她经常对我们说,公司要靠技术和产品说话。”
“甜蜜的负担”:
订单大幅增长,深圳中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填上资金缺口
填补行业空白的电解质模块问世之后,凯特生物的订单量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却是“甜蜜的负担”:大量购买物料、确保给客户快速按时交付;部分客户发货后3到6个月后才付款,要有充足的现金流承担国内外客户的账期……
除了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公司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持续投入研发。葛年华坦言,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年营收的10%-15%,仅在美国分部的研发投入就达到上千万元。
面对种种资金需求,凯特生物开始面临资金缺口。彼时,资金链不能断,研发不能停,凯特的资金缺口如何填上?
保障中小企业生产和经营稳定,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尤为关键。自2007年至2018年,凯特生物一直是深圳中行的国际结算客户,与中行同行十多年,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中行的关注。了解到凯特的资金需求后,深圳中行很快制定了专属金融服务方案。
葛年华表示,重要关头,深圳中行为凯特提供了普惠金融贷款服务,提供授信100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日常经营周转。由于公司账期延长,深圳中行还及时提供了无还本续贷的授信方案,缓解凯特的资金压力。
知己知彼,深圳中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凯特这样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及时的关注和支持,一方面是基于对凯特的技术及产品应用前景的综合判断,通过金融活水支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秉承着“陪伴小企业,成就大事业”的初心,希望陪伴类似于凯特这样的更多的中小企业,助力他们慢慢成长壮大。
金融政策聚焦
政策抛砖引玉,金融行业直面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
实际上,像凯特生物这样能够突破“卡脖子”技术,却在一定阶段面临资金压力的小微企业,在深圳并非孤例。
如何为这些小微企业“解渴”,成为多项金融政策关注的焦点。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在金融方面,政策特别提及普惠金融,要求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
作为“十四五”期间金融工作的重点内容,普惠金融也是金融行业着力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从中央到地方,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惠企利民政策措施已经形成。
强化普惠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精准纾困中小微企业
2021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从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持续优化银行内部政策安排、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切实提升贷款定价能力、着力完善融资服务和配套机制等方面,对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政策抛砖引玉,如何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落到实处,中国人民银行也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一方面,各金融机构要主动并充分了解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下沉金融服务,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强化普惠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精准纾困中小微企业的过程中,金融资源与服务领域也应有所侧重。
探索普惠路径
深圳中行推出不低于3000亿元人民币的信贷投放计划
有了政策指引,如何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还要各金融机构大显身手。近年来,在金融行业探索普惠路径的“比拼”中,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等生”,深圳中行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近年来,深圳中行服务小微企业超2万家,贷款余额超800亿元。去年深圳中行普惠金融贷款增速达76%,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
在5月25日全国稳经济大盘会议之后,深圳中行也快速响应深圳市委、市政府争分夺秒抢抓经济工作的要求,针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出不低于3000亿元人民币的信贷投放计划。
其中,重点针对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信贷、科创企业、外贸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设施、普惠小微、房地产、受疫情影响特定群体等9大领域加大信贷投放。
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国有大行在普惠金融的创新探索
迅速打出精准有力的金融“组合拳”,收获普惠金融亮眼成绩单,这背后,传递着国有大行敢于突破传统的价值观。
面对普惠金融这道“时代考题”,深圳中行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数字化服务解决融资难题的重要性。正如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长李一平所言,“我们在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数字化服务,让普惠金融触达到更多小微企业。”
数字化、智能化,是深圳中行普惠金融的重点发展举措之一。李一平介绍,深圳中行大力提升普惠金融的智能化水平,发布了线上“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小微企业就可以查询自己可以大概贷到多少钱,也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选择和申请适合他的贷款产品,审批速度非常快,目前月均访问量近万人次。”
此外,在今年的疫情期间,深圳中行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助企纾困的力度,推出无还本续贷,并主动减费让利。李一平说。
金融观察
一张普惠金融“探路者”的“答卷”
要发展好普惠金融,背后离不开对普惠金融难点痛点的创新思考和精准施策。
据观察,在过去的一年,为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深圳中行打破传统信贷思维,从普惠普适性角度来适配普惠金融的思路。除了金融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深圳中行还积极搭建“普惠金融三级服务体系”,在分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乡村振兴金融部),让全辖超150家网点的超400名客户经理都可就近为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同时,深圳中行还推出了“惠如愿”普惠金融专属品牌,并推出了“中银企E贷”“中银科创贷”“知税贷”等解决科创企业金融需求的多元化产品及服务方案。
加大专属扶持力度,陪伴像凯特生物这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是中行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方向。针对“专精特新”“小升规”“国家高新企业”等重点企业,深圳中行推出“中银专精特新贷”业务方案,助力深圳“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腾飞。
践行国家战略,护航国计民生,深圳中行已在探索普惠金融的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投射了国有大行应有的格局。相信在金融活水滋养下,未来有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主笔: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视频:陈嘉欣 邓嘉俊 徐思涵 刘正方 姚佳佳
视觉:刘思 蓝伟灿
编辑:李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湾区金融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