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产妇阿英(化名)没想到,分娩很顺利,疼痛竟然都出现在产后。她因“耻骨联合分离”痛得无法走路、活动,在家卧床3个月,以至肌肉都开始萎缩,生活完全被打乱。
医生提醒,“耻骨联合分离”是由雌激素升高、产程过长等多因素引起,发生后应根据分离程度积极治疗和康复,一味地卧床休息可能产生肌肉萎缩等问题。
产后出现耻骨联合分离 产妇卧床3个月
今年3月,阿英顺产后第二天,本该下床活动,但突然出现下腹部、大腿根部十分疼痛,稍微移动一下就疼得钻心,“下半身完全不能动弹,就像瘫痪了一样”。
经过检查,阿英耻骨处分离25mm,被诊断为“耻骨联合分离”。当时医生告诉她,这种病只能卧床休养。
出院后,阿英在家中连躺了三个月,除了吃饭、洗澡、上厕所,基本上都在床上躺着。
“产后一个月,每天都哭,下半身动一下都痛;第二个月,在家人帮助下可以下床了,走路只能一点点挪,就像鸭子走路似的;现在宝宝百天了,缓慢步行没有痛感,但下蹲、走楼梯还是不行,事事都要别人帮忙,我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阿英回忆到。
6月2日,阿英坐着轮椅,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广医三院康复医学科“产后盆骨疼痛专科门诊”。
检查发现,经过绑骨盆带和卧床休息,阿英的耻骨联合间隙由25mm恢复到5.8mm,但是,长时间的卧床已严重影响到骨盆和下肢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
接诊的康复医学科刘震主任介绍,患者耻骨联合分离引起的耻骨疼痛和肿胀不适已经基本好转,但因为前期没有很好地康复锻炼,再加上卧床时间较长,患者的肌肉出现了萎缩。此外,患者因为前期的疼痛,对行走出现恐惧心态,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也影响了其恢复。
经过治疗后,阿英已经可以下地行走、上下楼梯,于6月14日出院。
耻骨联合分离由雌激素升高、产程过长等引发
什么是“耻骨联合分离”?广医三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技师李太良介绍,耻骨位于大腿根部和小腹的交界处,正常的耻骨是靠耻骨韧带连接在一起的,所以叫做“耻骨联合”,联合处正常的距离约为4至5mm,无上下错位现象。
但在孕后期,由于母体的雌激素水平增高,受雌激素的影响,耻骨联合处的韧带变得松弛,随着孕龄增加,胎儿重量不断增大、压迫着骨盆,就可能造成“耻骨联合分离”。
除此之外,产程过长、胎儿过大、分娩时用力不当、姿势不正确等都会引起骨盆附近的肌肉收缩平衡失调,从而造成耻骨联合面不能恢复到正常的位置而发生分离。
耻骨联合示意图(左)与耻骨联合分离示意图(右)
“当耻骨联合分开大于10mm,即耻骨联合分离。”李太良介绍,很多孕产妇会感受到大腿根处酸疼,变换姿势时尤为明显。
耻骨联合分离不应一味卧床 应积极治疗、康复
在阿英的治疗过程中,因早期卧床太久,肌肉已经开始萎缩。得了耻骨联合分离,就一定要长时间卧床吗?
“很多患者确诊后选择长期卧床,但其实,长期卧床可能出现骨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疼痛、下肢静脉血栓,容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李太良介绍。
产后或者孕期确定诊断为耻骨联合分离后,患者应在家首先卧床休息,避免翻身、下地活动加重耻骨损伤。其次,要佩戴骨盆带稳定固定骨盆环,坐轮椅前往医院及时就医。
据介绍,耻骨联合分离治疗最佳时间是产后第三天开始介入,越早治疗恢复越快,减少患者痛苦和并发症,及时介入治疗一般恢复时间在产后三个月内。
刘震介绍,依据耻骨联合分离程度,可将其分为轻度(≥10-14mm)、中度(>14-20mm)、重度(>20mm)。对于轻度的耻骨联合分离,一般的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良好疗效。
但对于中重度患者,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效果可能不佳。当耻骨联合分离大于40mm,出现持续性疼痛或骨盆失稳,可能手术是最佳的选择。
为了帮助中重度患者恢复,广医三院康复医学科团队还研发了3D打印的耻骨联合分离矫形器,根据患者个体形态扫描,为患者设计个性化的矫形器,用3D打印机打印制作,穿戴后可针对性地逐渐增加髋部两侧压力,有效缩小耻骨联合分离间隙。
孕期提前准备 可预防耻骨联合分离
耻骨联合分离也是可以提前预防的。李太良医生介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1.孕期科学管理体重
2.日常生活中避免引起疼痛的动作
3.采用坐位穿脱衣服
4.避免跷二郎腿
5.避免大幅度转动骨盆
6.避免单侧下肢站立及髋关节过度外展活动
7.侧卧位时双腿之间夹枕头
医生特别提醒,很多出现耻骨联合分离痛的妈妈们,在小时候即存在走路姿势异常,表现为O型腿、X型腿、内八或外八,会引起骨盆倾斜、胸廓脊柱发育异常,怀孕和产后更容易出现耻骨联合分离疼痛。因此,孕前即就诊专科,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针对性一体化康复治疗,可以一定程度预防产后疼痛。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白恬
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