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中国海油、晶科能源等大规模新股在上海交易所融资上市,从而大幅带动上交所融资总额的增加,帮助上交所夺得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股融资排行的冠军宝座。
6月22日,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回顾与前景展望》报告。据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除了上交所夺得全球融资排行的冠军外,深交所亦摘得全球资本市场融资额排行的亚军,分别为2343亿港元、1209亿港元,而内地新股市场延续上一季度的强势劲头。
此外,韩国证券交易所、迪拜金融交易所、印度证券交易所分别以889亿港元、476亿港元、404亿港元的融资规模位列第三、第四、第五位,而纽交所、纳斯达克则未出现在前五列。
内地:新股发行数量下降,融资规模上升
据德勤预计,2022年上半年,内地市场约有168只新股上市,融资达3,109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 245只新股融资、融资规模2,093亿元人民币的成绩,今年上半年内地上市企业的数量下跌31%,但融资额则上升49%。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马强辉分析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中国海油、晶科能源等大规模新股在上海交易所融资上市,从而大幅带动上交所融资总额的增加,帮助上交所夺得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股融资排行的冠军宝座。
在新股表现方面,上海、深圳主板上半年各新股发行市盈率最低为12.02倍,最高为23.88倍。其中,89%的IPO项目市盈率在20至30倍之间,较2021年上半年增长11%;新股上市首日平均回报率为37%。科创板上半年68%的IPO项目市盈率超过30倍,上市首日平均回报率为8%。创业板上半年78%的IPO项目市盈率超过30倍,上市首日平均回报率为31%,但个股间上市首日平均回报率之间差异显著,最高和最低回报率分别为222%和-25%,平均回报率为31%。备受瞩目的北交所上半年42%的IPO项目市盈率在10至20倍之间,47%的IPO项目市盈率在20至30倍之间,上市首日平均回报率为26%,最高和最低回报率分别为169%和-11%,差异同样显著。
在新股所属行业方面,德勤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新股数量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稳居第一,占新股数量的43%。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新股数量占比则由2021年同期的12%上升至30%。融资金额方面,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在新股市场融资金额遥遥领先,融资总额为人民币1,376亿元,制造行业位居第二,融资总额为人民币786亿元 。
下半年A股IPO有望提速
由于内地有大型新股于申请上市的名单上,超过200家申请上市企业已获批准上市但尚未发行,以及有超过400宗活跃申请上市个案。
德勤预计,随着注册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保持常态化稳定发行,2022年下半年A股IPO有望提速。预计全年科创板或有140-160家企业登陆,融资额或达2300-2600亿元人民币;创业板或有190-210家企业登陆,融资额或达1900-2150亿元;上海及深圳主板估计有约80-100只新股,融资额达1,400-1,700亿元人民币。2021年11月才开市的北交所则预计2022年度将会有50-80只新股发行,融资额达100-150亿元人民币。
香港:预计全年新股市场表现疲软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马强辉表示,受到美联储大幅度加息及缩表、俄乌冲突持续以及内地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香港新股市场的融资总额及数量同步大幅下滑。
据德勤预计,2022年上半年香港将会有24只新股上市,融资约178亿港元,相对2021年上半年46只新股融资2,130亿港元,新股数量下跌48%,融资总额紧缩92%,新股数量为2013年同期低位,融资额则为2012年以来的同期低位。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仅录得一宗由稀土生产商进行的大规模上市,有两只以不同股权架构的中概股均以介绍形式上市,使港交所的融资总额显得较为萎缩。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内地企业在香港新股上市的数量与融资总额仍然占重,占88%。不过,该类企业的融资总额下降9个百分点。
此外,上半年,3只上市首日表现最佳的新股远远落后于去年同期上市日表现最佳的新股,回报率分别为8%至26%不等,低于去年同期3位数字的回报率。
据披露,以港交所整体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来分析,今年上半年新股的平均上市首日回报率下落至-3.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1.1%,未能令投资者获利。
160家公司申请港股IPO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全国主管合伙人刘启鸿表示, 2022年香港新股市场的表现将会较过去四年放缓。
不过,刘启鸿亦表示,目前,超过160家公司正在港交所申请上市,名单强大,当中包括中概股、或会进行大型或超大型融资的企业、生物科技公司。此外,第四季推出的简化交收制度和预计将推出优化股票互联互通的“南向通”股票以人民币计价等的改革,将为2022年下半年香港新股市场带来支持。
从中长期来看,刘启鸿认为,香港将继续成为来自各行各业、不同规模和上市架构的企业的国际融资中心和超级联系人。香港所推出的投资产品将会更多元化,市场会有更多不同的发展,前景明朗。
采写:南都·湾财社 实习记者 庞成 记者 许爽
编辑:梁小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