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新工科应面向工业界实行产教融合发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6-26 22:30

南都讯 记者程小妹 孙小鹏 实习生符怡婧 6月26日,因疫情延迟的“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本届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山大学联合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人民政府支持举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国辉,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出席论坛并致辞。

会议.jpg

论坛现场。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

“四新”建设改变中国高等教育样貌

吴岩 .jpg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吴岩。

论坛现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吴岩从“国际共识”和“中国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展开,着重介绍了五大中国创新路径,即深化“四新”建设;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实施数字化战略、建设智慧高教平台。

其中,“四新”建设是指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立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2017年,教育部正式推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四新”也成为了高教界关注的重要热点。

此次论坛上,吴岩再次对“四新”建设内涵和成果做了总结。吴岩指出,新工科需要从抓理论、建专业、改课程、变结构、促融合五个方面进行建设。“新工科最重要的是面向工业界实行产教融合发展,不仅是物理反应,还要发生化学反应。”据吴岩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首批未来技术学院12个,首批现代产业学院50个,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33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1个,计划总投资39.5亿元,72个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协同育人基地,投入23亿元。

新医科的定位从原来的小学科、大民生转变成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吴岩表示,医学专业是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在校生超过500万人,为了深化“新医科”建设,教育部已举行医学教育专家座谈会,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加强医学教育战略谋划。

并且,教育部已连续10年举办10届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共有211所高校9000人参赛;建立临床教学案例库,通过最权威的临床教学案例培养可信赖的好医生;开展校企联合“新订单式”培养,为西部基层培养了7万多名全科医生。

吴岩透露,目前教育部已联合国家发改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建设将改变疫情以来我们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数量、特别是质量问题。”

新农科要求做到“四新”,即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为了培养未来的新农科人才,教育部研制了《加快新农科建设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召开了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实施首批407个新农科研究实践项目,建成184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新文科定位培养新时代的文科人才,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成立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实施首批1011个新文科实践项目,并且推出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等。“让我们的新文科建设能在高起点中培养一批知中国、爱中国、走中国,会讲中国故事,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批时代新人。

吴岩认为,深化“四新”建设是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等培养范式的中国方案;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教育应答,是高等教育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时代应答;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小逻辑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逻辑的主动应答,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给出的中国应答。“从2017年提出‘四新’以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正在逐渐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样貌。”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什么?吴岩也给出了他的回答:“更中国、更国际、更创新。”吴岩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让中国高等教育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跑得更快。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长杜玉波

高校类型要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

杜玉波 .jp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

“未来十五年特别是这五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攻坚期,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撑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当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论坛并带来了《构建更加多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主旨报告。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杜玉波表示,构建高等教育体系,要从协同育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体系、教师发展体系、分类办学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开放体系、内部治理体系等八个方面着手。

其中学科专业体系是高校发展的根基,从主要方向来看,学科建设要强化服务国家需求,立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学科布局,把落实国家标准作为学科建设的底线要求,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设置调整的前提条件,确保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从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求”。

“学科建设要坚持有选择性地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杜玉波分析道,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尤其要把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

杜玉波指出,当前我国的高校迫切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多元办学格局。“从高校类型来说,要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杜玉波分析道,学术研究型高校要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应用研究型高校要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为重点;应用技术型高校要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从而形成供需对接。

从教育层次来看,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有其人才培养重点。本科教育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也要适量培养基础性、学术性人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从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路径,努力锻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推动高校分类发展,也需要更加明确责任主体。杜玉波认为,中央层面要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制定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区域资源配置;省级政府要着力解决学校类型层次不合理的问题,把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布局;高校要着力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把有特色、有服务需求作为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杜玉波还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关键要看一所大学的“四个比度”: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开幕式后,10位中外嘉宾在主论坛上作报告。本届论坛还设立了“大学校长论坛”“学者论坛”“博士生论坛”三大平行论坛,国内外37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作报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重要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21届,正逐步成为学术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聚集地、青年才俊成长成才的新园地。

编辑:程小妹

7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孙小鹏6810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