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间不太起眼的小屋,它藏在湛江市图书馆特藏部内,日常鲜有读者光临,仅有一位工作人员与之相伴。小屋是湛江的古籍书库,藏有近万册古籍,古籍藏书量位列粤西第一。
藏有古籍近万册
湛江市图书馆前身为湛江地区图书馆,古籍书库内藏书多来源于原有馆藏,也有部分由省立中山图书馆捐赠。目前,书库藏有古籍669部9302册,民国线装书籍1万多册,其中古籍善本47部710册。古籍指1912年民国成立前出版的书籍,古籍善本则是价值较高的古籍。
按内容区分,这里的古籍可分为经、史、子、集,书库藏书以“集”为主,多为清朝书籍。其中,最古老的书籍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徐文长文集三十卷》《实政录》及《诸子品节五十卷》。
“和现代书一样,古籍不同的版本,珍贵程度不一样。从内容上来看,除去特殊版本内容的增减、残缺或经过删定、校勘、附加绘图等的不同外,大部分版本区别不大,但从文物性质上来说,所具备的价值却不一样”,湛江市图书馆特藏部负责人陈雪梅介绍。
2016年6月,湛江市图书馆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目录二卷首四卷》(清)秦蕙田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秦氏味經窩刻本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该书又被称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百科全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馆内还藏有《世说新语补二十卷》《觚賸八卷續編四卷》等和一批珍贵的地方志。“我们希望可以收集更多古籍,尤其是关于地方的,对地方研究起到很大帮助,复刻版的古籍也很珍贵”,陈雪梅说。
住进“恒温恒湿房”
2007年1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时隔15年,全国古籍保护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要使古籍得到妥善保护,其存藏环境是关键。根据古籍保护相关标准,湛江市图书馆古籍书库需要保持恒温恒湿——温度控制在16-22摄氏度之间,湿度控制在65%左右。
古籍保存,还需要防紫外线、防虫、防灰。在湛江市图书馆古籍书库里,第一道防线是书库里防紫外线的窗帘,第二道防线则是金属材质的书柜,柜内还放置有杀虫药。有的古籍比较“脆弱”,需要先安上楠木夹板固定好,再放进书柜里。
检查古籍的状态,是陈雪梅的日常工作之一,她总是时不时钻进古籍书库里,逐个柜子打开检查,一边扫灰,一边察看古籍上是否有蛀虫:“有虫蛀过之后,书柜或者古籍上会有虫的粪便粉末,是会有变化的。”
如果古籍上虫蛀的痕迹比较严重,这时便需要来一场“冰雪奇缘”。这类古籍会被放置于零下40摄氏度的冰箱里进行冷冻杀虫,存放一个星期后恢复到室温后,在过渡书架上再度过一两天,确定彻底杀虫完毕,才能回到书柜。
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湛江市图书馆尚未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如有需要立刻修复的古籍,我们会上报到省里进行修复。”陈雪梅期待着,等图书馆进行改扩建后,届时馆里将增设古籍修复室。
为古籍找“身份证”
几年前,湛江市图书馆曾进行过一次古籍普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朝代不明、版本不明的古籍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证”。
“不是每一本古籍上都标明了出版年代和版本。”依据陈雪梅的经验,一开始拿到一册书往往很茫然,工作人员要先通过字体结构确定大致的年代和地区,藏书印章辅助确定年代,通假字避讳字辨别朝代。
“古籍都是竖版,没有标点符号,看起来比较慢。不过,每次定完一部书的朝代,是很有成就感的”,陈雪梅说道。
对历史专业出身的陈雪梅而言,一个人与古籍朝夕相伴的日子并不孤独,反而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乐趣。
目前,广东省第三批古籍保护名录申报在即,陈雪梅正对馆内古籍进行复查,惊喜地发现有几册是梁启超当年赠送给别人的书籍。
“古籍要先保存好,让后世知道我们祖先有这样的文学,再进行利用,现在我们利用得太少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或许可以更多尝试进行电子化资源共享。”
来源:湛江发布
编辑:王泉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