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前海、发挥科创优势,南山区深化深港合作奔赴美好未来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06-30 22:25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位于南山区的南头古城是千百年深港发展的见证,更是深港两地文化的连接点,香港回归25年来,深港两地融合趋势不断加速,随着深圳“双区”建设不断深入,南山区也凭借着地缘优势、科创实力、深港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从“三来一补”到如今的科创协同,如今的南山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香港同胞前来安居乐业。


800x450_62bda7dc97275.jpg

2022年6月15日    航拍回归以来香港的大型建筑    深圳湾大桥(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朗轩 摄


联动前海,携手香港洪水桥构建湾区科技发展轴新极点

对于南山区而言,前海是“广东经济第一区”不断助力深化深港合作绕不开的关键词。2022年1月,深圳市委常委、前海管理局局长、南山区委书记曾湃在工作报告时更明确指出,南山区将以更强力度联动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并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加强与香港洪水桥新发展区交流合作。

位于香港新界西北地区的洪水桥,距离南山的深圳湾口岸仅十余公里,与深圳高新区隔海相望。2019年,深圳市发改委就开始深入研究论证南山区与香港洪水桥新发展区科技合作的可行性。去年,港府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将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红利,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目前,香港和深圳两地政府合作成立的专班已展开连洪水桥与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的研究,预计首阶段研究将于今年内完成。

深圳市政协委员陈军曾表示,过去的深港合作模式,都是香港到深圳输出资金人才、投资兴业、设立产业园,如果打破过去原有的模式,深圳与香港合作在洪水桥区域共建高科技产业园区,并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和土地制度进行管理,接纳来自全球和全国的高科技企业、技术、人才等来投资和经营,打造全球高科技产业高地,重点引进深圳有“走出去”想法的高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和人才。通过充分发挥南山高新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与香港基础科研和国际化资源的互补优势,可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时代跨境创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深化两地科技创新合作。

“深圳南山+香港洪水桥”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深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极点,而深圳的南山与香港的洪水桥携手可以构建广深港澳科技发展轴上的极点,对内,融合发展优势互补,打造港深跨境深度合作示范区,产生极强的集聚效应;对外,既可以辐射东莞、惠州,又可以通过便捷的海陆空交通系统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影响力,在广深港澳科技发展轴上发挥重要的极点带动作用。


800x403_62bda7dc9b5f7.jpg

位于深圳湾畔的后海总部基地


高起点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强化深港科技教育协同

与南山一水之隔的香港,坐拥八所高校,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已经形成非常成熟且部分领域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优势科研体系,并沉淀下可观的专利成果。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出海口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出海口,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战略节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汇聚优质创新资源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人才基础,高起点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也成为深圳强化深港科技教育协同的重要抓手。

2020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专项文件支持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提出支持举办西丽湖论坛,打造国际化创新论坛品牌。如今,位于南山北部片区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经成为这座中国最具硅谷气质的科创强区的“创新”新地标。

一年多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深圳首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深港科学园项目、香港大学深圳校区……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入驻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超过500家,35名全职院士、4900名高层次人才、超过2.4万名各类科教人员在这里激荡脑力,深港科技教育协同发展的成果已经开始聚力发威。

2021年12月27日,首届西丽湖论坛在南山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举办,在这场突出产学研合作前沿理论,结合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打造具有独特性、前瞻性、持续性、创造力、高格调、综合性的论坛的开幕式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以视频方式参与并表示,香港在创科领域已整装待发,在中央的支持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前提下,在港深两地深厚的合作基础上,相信前景是亮丽的。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茁壮生长,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标准建设正加速推进、大沙河创新走廊建设方兴未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契机下,南山区的深港合作持续深化,步履不停向着美好继续前进。

采写: 南都记者 陈紫嫣

编辑:向丽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