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党代会|林如鹏: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融入湾区建设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7-04 11:52
党代会1.jpeg

潮涌大湾区,奋进正当时。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周年,也是香港回归25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蹄疾步稳、奔腾向前。在湾区加速融合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广东高校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格局、服务湾区,聚力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

而在湾区建设热潮下,一所百年侨校不断擦亮“金字招牌”,迸发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来到暨南大学视察时嘱托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如今,学校最自豪的就是我们的办学特色越来越鲜明。”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如是说道。

暨南大学校本部拱门 刘汉波摄.jpg

暨南大学校本部拱门

建校至今,暨大为大湾区培养了毕业生20余万名,其中有近10万港澳生,他们都积极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使命,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和“火种”。近年来,乘着湾区发展之东风,学校服务国家大统战工作的格局和能力不断提升,“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办学层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均有质的飞跃。

如何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且看“华侨最高学府”交出的时代答卷。

南都专访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去好底的人.png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南都:作为一所百年侨校,学校如何抓住国家赋予的湾区建设大机遇,进一步彰显侨校特色?

林如鹏:暨南大学作为中央统战部直属高校,学科优势明显,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港澳台侨人才培养独树一帜。近年来,学校的侨校特色更加彰显,服务国家大统战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的咨政建言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传播与边疆治理、国际传播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产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学校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学校在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基础上,又获批了2个国家级文科基地。一是教育部、广东省联合共建的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整合海内外研究力量,就中华文化在港澳台和海外传承传播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协同创新研究,并培养国家战略型人才。二是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它根植暨南大学“华侨最高学府”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学校还大力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了一批涉侨高端智库群。

充分发挥引领华文教育标准的龙头作用。华文教育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随着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文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华文教育在全球形成新热点。我们自觉地承担起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任,牵头成立“全球华校联盟”,辐射超过2500家华校;打造了华文教育“两个国家标准”,包括“海外华文教师证书考试”“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标准,实现了华文教育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此外,还推动华文教材研发工作,完成《华语》系列核心教材编写工作;目前由暨大编写的《中文》系列教材已在全球发行超过4000万册,为全球大多数华文学校所用。

培育统战工作人才的能力不断彰显。暨大致力将三类学生培养成才:一是将内地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将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为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爱国者;三是将华人和外国留学生培养成为熟悉、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使者。在人才培养上,暨大的育人能力、素质、数量等均在不断提升。

1-暨大港澳学子参与中国文化之旅国情教育研习营,参观东深供水工程展厅(1).jpg

暨大港澳学子参与中国文化之旅国情教育研习营,参观东深供水工程展厅。

南都: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对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提出新要求,暨大近年在这方面有怎样的安排,又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林如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广东省深化落实“1+1+9”工作部署的重点工作。学校积极融入湾区建设,在“四大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铸牢了内地最大的港澳人才“孵化平台”如今学校的港澳学生将近9000人,港澳台侨和留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1/3。随着番禺校区二期开工建设,接下来我们将港澳台侨、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扩大至40%,特别是港澳生的招生力度和在校生比例。据统计,从暨大毕业的学生,约有50%投身大湾区建设,也有不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业扎根。

二是重点打造了粤港澳科技合作平台。纲要发布以来,学校继续强化与港澳高校合作科研的优势,成绩斐然。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7所港澳高校分别共建有9间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教育部、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三年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共19.5亿元,完成了173件专利成果的转移转化,在一流学科生物医药领域,6项创新药物成果均以超亿元实现转让。

三是打造了全国有影响力的港澳研究平台。我们采用“高校+智库+政府+产业”四方联合的模式,挂牌成立教育部暨南大学港澳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了“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等多个港澳研究高端智库,为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出谋划策。

四是打造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流动,同世界五大洲6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19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707份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在全球77个国家设立130个招生报名点。近年来,暨南大学与日本千代田教育集团合作共建暨南大学日本学院;携手世界一流高校重点打造了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指导创办了两家港澳子弟学校;这些都是我们国际化办学、服务湾区和“一带一路”的典型成果。

接下来,学校还将按照“三地五区、一区一策”的思路,强化“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加快三地五校区协同发展及广州三校园一体化进程,对接广珠深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需求,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WE创空间创业大讲堂现场同学认真听讲.jpg

WE创空间创业大讲堂现场同学认真听讲。

南都: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学校在硬核实力上有哪些提升?

林如鹏: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暨大坚持以内涵建设谋发展、以重点带全面,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四个重要突破”。

综合实力实现重要突破。我们的省部级人才现有500多人次,人数约占全校教师13%。学校品牌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彰显,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广东“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高质量发展。

学科实力实现重要突破。学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数达到13个,排名广东省第2位;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药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网络空间安全、光学工程8个学科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科研成果转化实现重要突破。在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与应用方面打通了一批医药重大项目从基础研究到市场产业化的全链条。其中2019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居全国高校第一。

文理医工交叉融合实现重要突破。以联合实验室为抓手,布局和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在生物医药、环境科学、脑神经科学、未来光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努力追赶并超越。

此外,暨大“三地五校区”布局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核心城市。在校区建设方面,我们也在稳步推进。随着番禺校区二期建设开工,我们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条件将迎来更大的提升和改善。

1440x1080_62c2a1b6052c2.jpg

苏国辉院士指导学生做实验。

1080x810_62c2a1b604451.jpg

姚新生院士指导学生做科研。

南都:暨大在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可否总结分享一些经验?

林如鹏:在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高校而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整理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继承革命文化,吸收和发展先进文化。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的伟大建党精神和精神谱系,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传承。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次,要深化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讲中国故事时,既要讲好中华文明的特点,也要通过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达到民心相通的作用。

同时,要为中外交流搭建桥梁与平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除了要发挥媒体外交优势、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广泛地搭建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全方位发动各个层次的个人、组织,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此外,还要创新国际传播形式。包括话语内容创新、话语框架创新、话语表达创新等。要思考如何采用境外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文化、中国创造、中国贡献传递给国际社会,让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同我们的理念与主张。

暨南大学组织港澳学子参加传统成人礼活动.jpg

暨南大学组织港澳学子参加传统成人礼活动。

南都:当前正值招生季和毕业季,您对青年学子有何寄语?

林如鹏:我一直强调大学生要有远大的志向、报国的情怀、高尚的品格,还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在校学习的时间非常宝贵,广大的青年学子要充分地珍惜、利用,努力汲取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加强品格的修炼,以实际行动深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殷寄语,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暨南同学们还要牢记“忠信笃敬”的校训。“忠信笃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与精髓,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良好品德。“忠”指的是忠诚自己的祖国、家人和事业,“信”是要讲诚信、守信用,“笃”是坚定、执着和敦厚,“敬”则是谦虚、尊重他人。“忠信笃敬”四字校训,是值得赓续的精神血脉,能在前行道路上不断给予同学们正向引导与动力源泉,助力青春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奋斗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五洲学子挥手 南门远照.JPG

暨南大学五洲学子合影。

策划:李阳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孙小鹏 李梓毅 实习生 谭家怡

摄影:钟锐钧 张驰(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通讯员:苏运生 李伟苗

编辑:孙小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智库专题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湾区高校高质量发展高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