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午,“深圳零一学院暨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2022暑期学校”(简称“2022零一暑校”)开学典礼在线上、线下同步隆重举行,多位重磅嘉宾出席典礼并发表演讲。
共同参与本次典礼的还有来自全国、入选2022零一暑校的230余名大中学生,在接下来的三周时间,他们将在国内外学术导师和创新领袖的指导下,在微纳与界面(Nano)、生命与健康(Bio)、信息与智能(Info)三大科技领域,面向重大挑战性关键问题开展颠覆式创新研究。与此同时,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大附中、清华附中、深圳中学等零一创新联盟高校及中学的师生们线上参与了本次典礼。
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林,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志锋,坪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袁虎勇,坪山区教育局局长彭尧,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桂娟,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人、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郑泉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前任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与中国科协荣誉委员龚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军,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陈世卿,华大集团监事长、联合创始人刘斯奇,清华大学钱班执行首席、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系主任陈常青,深圳零一学院执行院长、讲座教授相韶华,深圳零一学院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行健书院副院长、副教授徐芦平等十余位科学家、院士、教授、企业家等多位嘉宾莅临。
以新“五维评价”为指挥棒,建立长周期人才培养体系
郑泉水院士为活动开幕致辞,他在演讲中提出了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旧思想的新方式,即清华钱班所创建、零一学院所采用的“五维评价体系”——从内生动力、开放性、勇气与毅力、智慧和领导力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寻找 “X”型人才,采用长周期贯通、长周期“陪长”的培养体系助力学生成长,并尝试向社会开放拔尖创新的科研“天梯”,用无界大学的构建来迎接未来无界创新的时代。
随后,陈志锋副局长发表讲话。他表示,深圳正加大教育改革,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而零一学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新型学院,致力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和前沿技术孵化的双突破。他肯定了去年零一暑校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年参与的同学们寄予殷切希望,鼓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同时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直面科技前沿挑战问题,用奋发向上谱写无悔青春。
袁虎勇副区长对暑校的同学们表示诚挚欢迎。他表示,零一学院是深圳在双区建设背景下,对构建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开创性探索。他期待零一学院持续加强课程设计开发,加大国际顶尖科创团队引进力度,进一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与同频共振。
数字智能时代,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在随后的创新教育高峰圆桌对谈环节,相韶华教授担任主持,张林副部长、郑泉水院士、龚克院士、杨军院士、华大集团刘斯奇监事长共同参与,围绕“数字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创新教育”这一主题,共同探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该环节也邀请了在去年暑校期间表现突出的王旭、李天鸿、陈柏鸣三位零一学子参与沟通交流。随后,老师们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合影茶歇环节,与会嘉宾与本期暑校新生亲切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对未来的零一生活充满期待。
未来时代需努力培养有科学思维的工程师、有工程思维的科学家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多位大导师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演讲,以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为大挑战讲座预热,干货满满。
龚克院士带来了以“工程(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题的主旨报告,为大家讲述了什么是工程、工程师和工程教育,并指出:“工程伦理的原则是维护人的平等和尊严,包括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工程师要履行好的责任。”
杨军院士主旨报告
杨军院士谈到“要培养有科学思维的工程师、有工程思维的科学家”,强调颠覆性的创新需要将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进行完美结合,并表示将在接下来的暑校期间和大家一起进一步探索如何逐步培养探索和解决未知科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家培养工程思维。
华大集团监事长、联合创始人刘斯奇则从“生命科学呼唤创新人才”的角度展开讲话,对在座的同学们寄予厚望。他指出:“21世纪实际上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之间已经没有清晰的界限,相关的学科和产业发展都呼唤着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出现。”
典礼最后,徐芦平副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本期暑校的整体安排、顶尖导师阵容、挑战问题详情、创新评价体系等,并对同学们寄语:“希望大家在暑校期间积极主动地提出原创问题、开展科研探索与合作,期待与大家共同创造美妙的‘从0到1’创新体验。”
开学典礼在众多嘉宾的祝愿下圆满结束,同学们也随即在导师团队的带领下投入本次暑校的科技创新探索之旅。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的精彩碰撞和创意火花。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李宁
编辑:罗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