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音像,活化传承,《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即将发布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娱
原创2022-07-27 23:23

粤剧古谱如何活化传承?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采用音频重录、视频示范等方式,把平面的古谱变得立体起来,真正做到活化传承。

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东粤剧促进会共同主办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五大卷编纂工程,启动于2017年,并于2019年、2020年先后完成了“做打卷”与“唱念卷”的出版。

1411658901841_.pic_hd.jpg

2021年,编委会全面进入编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目前该卷已完成编纂付印,将于7月完成出版发行。

在《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首发仪式前夕,主编、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执行副主编、国家一级编剧何笃忠接受南都记者采访,分享编纂过程与内容亮点。

1341658901651_.pic_hd.jpg

器乐、锣鼓、曲牌三个篇章1000多页

跨世纪选入小曲643首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分为“器乐篇”、“锣鼓篇”和“曲牌篇”三个篇章,倪惠英介绍,容量达到1000多页。曲牌篇收入了传统牌子套曲11套,小曲部分选入了由明清时期一直到现在643首小曲,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小曲类的跨度可以说是跨世纪。给未来的从业者提供大量资料学习、选用、研究。

“我们是挖掘、整理、提升,”倪惠英说,几百年的东西要追根溯源,要反复论证,这次音乐卷系统地对传统粤剧的曲牌和不同时期的各种小曲、古曲进行了大量的寻源发掘、梳理、提升。整个编书过程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论证,甚至很多时候反复推翻了再重做。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执行副主编何笃忠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师承关系的曲牌有不同版本,造成很多曲牌会出现两种以上,甚至10几个版本,因此“音乐卷”在对资料的收集和考证上,都明显多于前两卷。需要去伪存真,有几个曲牌采用多种版本同时收入,既有古老的工尺谱,也有简谱、五线谱,一一收入,供后人研究。

在编撰过程中,编辑部找了大量历史书籍来进行考证,希望把粤剧的表演、音乐,梳理得更清晰,让后人知道粤剧从哪而来,它的发展、创作如何形成。
在整理乐谱方面,使用了工尺谱和简谱对照进行,虽然近代一般用简谱,但香港有些地方还是以工尺谱为主,作为一本教科书性质的辞典,应该给粤剧后来者、或研究者提供更多的资料,同时,在该卷附录中还有民国初期的古谱,作为一种史料提供给后来人进行研究。

“音乐卷”的编纂也离不开港澳粤剧名家的大力支持:“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粤剧更是三地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此次我们也邀请到香港粤剧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阮兆辉、罗家英、何家耀等老前辈参与录音”

在录音的过程中,特别邀请到香港粤剧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阮兆辉、罗家英等老前辈。因为疫情防控原因,录音分别在香港、广州两地完成。

名家重新录制示范活化粤剧古谱

“音乐卷”除了容量大,音频、视频示范也是一大亮点。

何笃忠解释了编撰示范音频的重要性,很多曲,如昆曲、古老牌子、古老大调等,历年来只是文字曲谱整理,近百年甚少传唱。“其中最难的牌子《弹词》,我们学戏六十多年都没听过,师傅也没唱过给我听,”何笃忠说,没有任何音像或者说这些留下来,的确是几近失传。

1361658901656_.pic_hd.jpg

活化传承,怎么体现活?编写人员采用多种方法,首先是试谱、试奏,根据其他谱子,按照乐谱先用音乐试奏,先把谱子根据旋律还原因出来,再把音乐给演员听,再让懂官话的前辈小声哼给演员听,演员再学。牌子,还一些小曲的古曲、大调,全部进行了一次录音,让优秀演员进行重新录制。其次是根据乐谱的渊源,邀请昆曲艺术家进行指导演唱;另外还会根据师承关系,邀请粤剧界老前辈进行示范等。

由于锣鼓演奏多为‘心手相传’,需要示范,除了让优秀演奏员来进行录制,还收录了一些粤剧界老前辈示范,以及粤剧学校留下来一些珍贵视频,老前辈的锣鼓打法韵味点独特,可供后辈更好地学习。

“粤剧音乐确实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不及时把这些珍贵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记载下来,将来就会失传了。”何笃忠说。

倪惠英表示,编写《大全》是为将传统的东西整理之后更好地推向未来:“希望能为后来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据介绍,7月29-31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将举办首发系列活动,届时,昆曲、滩簧等剧种艺术家与粤剧名家一起交流演唱传统名曲,观众将欣赏到难得一见的传统粤剧官话演唱。

南都记者 李春花

编辑:李春花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