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资深研究者储冬爱:乞巧节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务实风格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娱
原创2022-07-29 22:19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储冬爱,是长期深耕乞巧文化研究的资深学者。她与乞巧节及天河珠村的缘分,从2004年开始便从未间断。

储冬爱_副本.jpg

2004年,尚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储冬爱,因缘际会下认识了珠村村民、珠村乞巧文化的早期推广者潘剑明。在他的指引下,储冬爱来到珠村,第一次亲身接触到乞巧节,顿时被这一完全属于女性的“女节”所吸引。从撰写博士论文开始,储冬爱长年深入珠村进行田野调查。在长期跟踪和调查的过程中,她愈加发现乞巧节的重要意义。

“广州地区传统乞巧节以未婚女性为主角,在乞巧的过程中,少女们一方面展现了女性心灵手巧的技艺,另一方面向神灵祈求灵巧、智慧与姻缘,这是一个女性建构自我、彰显价值与地位的过程。即使在女性意识充分现代化的今天,乞巧节对智慧、灵巧、美丽的追求,对经济独立和精神健康的倡导,依然有助于女性的性别认同和个体建设。”

储冬爱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广州地区的乞巧习俗重在“摆巧”,即未婚女性在自家庭院或家族祠堂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这种展示女红技艺、“任观不禁”的气度体现出岭南文化强烈的务实风格。

这种务实还体现在政府与民间对传承和发扬乞巧文化的决心上。从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举办开始,储冬爱就深度参与其中,或是担任乞巧相关比赛的评委,或是作为专家学者为该节的发展建言献策,十八年来一路见证着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守正中创新谋变。

“广州乞巧文化节连续举办18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以及广州这座城市发达的商业文化与媒介,它将一个原本仅限于村落的节日习俗推向现代化的大都市,推动了民俗的复兴。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每年做出创新,鼓励了更多的城市年轻人加入。”储冬爱回忆,从早期举办的乞巧女儿形象创意大赛、七夕花车巡游,再到后来在小蛮腰举行传统的女子笈礼,都是广州乞巧文化节非常好的创举。

即将开幕的新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是今年2月广东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后举办的首届,站在新的起点上,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储冬爱认为,“今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将首次推出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并创新了很多非遗和新业态结合的玩法,这些都不失为推动岭南文化‘双创’的一种尝试。”

但在寻求创新之余,储冬爱亦强调,乞巧文化的保护需要回到传统,因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概念是还原、传承与维护,这是整个传统文化事业的核心。传统和现实的整理至关重要。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实习生 姜文君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