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农遗 | 廖森泰:现代基塘农业复兴,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时长共3分55秒)
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作为一种水陆互养、立体高效的循环生态农业系统,自宋以降,在珠江三角洲劳动人民的实践中发展出多种经济模式。其中,桑基鱼塘农业模式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最富盛名,因香云纱的贵重而声名远播,也因现代水产的发展而保有生机。但其生态农业的价值尚待更好传承,这是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最突出难题之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廖森泰研究员就此表示,要基塘农业系统在现代社会散发活力:“既要遵从基塘农业生态系统这个理念,又要用科技创新。”
廖森泰近照
人物档案:廖森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产品加工等研究工作。2008年12月遴选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
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是藏水的海绵城市,也是巨大的经济湿地
南方农村报: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经历的怎样的发展?它有何特点?
廖森泰:历史以来,塘基上所种作物不同,基塘农业系统的叫法也不同。
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最早种的是荔枝、龙眼,像顺德好多地方塘基叫荔枝基、龙眼基,这种基塘农业系统就叫果基鱼塘。桑基鱼塘在明末清初效益好,农民就把荔枝、龙眼等果树挖掉种桑,变成桑基鱼塘。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桑基鱼塘衰落,农民又把一部分桑树挖掉种甘蔗,叫蔗基鱼塘,另有一部分改种香蕉,叫蕉基鱼塘。再后来塘基上又有种草、种菜的,就叫做草基鱼塘、菜基鱼塘。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工业化导致土地紧缺,基塘农业系统效率相对较低,于是塘基不养蚕、不种菜了,但是鱼塘还在,所以有些人把不种桑的鱼塘也称桑基鱼塘、泛桑基鱼塘或杂基鱼塘,总之什么都种。
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中“桑基鱼塘”的代表产物:香云纱
基塘农业系统有三大特点,第一,立体高效,同一块地种桑、养蚕、养鱼、缫丝,很高效。第二,零废弃物,它的循环过程一环扣一环,所以以前不存在尾水排放;第三,水陆互养,桑基鱼塘既是农业系统又有藏水功能。所以我说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就两个名字——藏水的海绵城市系统、巨大的经济湿地。因为一般湿地只有涵养功能,而桑基鱼塘有经济功能。
遵循基本原理,走科技复兴的现代化路子
南方农村报:现在的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存在什么问题?该怎么保护?
廖森泰:现在的塘基跟鱼塘没有联系了,鱼塘也只养鱼。而且因为塘租贵导致了高密度养鱼、鱼饲料残留、塘基缺有机肥等一连串问题,使得基塘农业系统不成为基塘农业。这就是复兴基塘农业的背景。
基塘农业必须要用科技来复兴,要多元化开发。可以根据桑基鱼塘的原理模拟新的模式,不一定完全按照原来的模式,光守住它没用,光利用它进行剥夺性生产也不行,要有保护地利用,有利用地保护。
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走的就是这条路:遵从基塘农业生态系统理念,用科技创新使它焕发活力。如果不保护,不单是丢失农业文化遗产,也会丢失根植该系统的产业。
现代化的美丽渔场
现代桑基鱼塘内涵符合社会发展理念
南方农村报:该怎么具体实践科技复兴呢?
廖森泰:总体而言,有八条措施:一蚕粪和塘泥发酵变成肥料;二塘基种植多种作物,且用塘泥、蚕粪做有机肥;三用蚕桑提取物养鱼,以提高鱼的免疫力、品质;四塘网结合底部供氧,高密度养鱼用的是增氧机,噪音很大,底部供氧没有噪音;五用微生物净水,即使养鱼也可以投放有益的微生物,实现水质内部循环;六用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不用农民去外面买桑叶,饲料里面含有桑叶。养出来的蚕有三个用途。一是丝绸可以做香云纱原料,二是蚕蛹做食用开发,三是蚕粪做饲料肥料;七在塘基上放一个设备,抽出来的水经过这个设备过滤,再到生态沟渠,水又回到鱼塘,形成单塘循环网络;八延伸深加工,把蚕桑鱼加工成食品。
增加了供养机的基塘
这八个技术,组成了现代桑基鱼塘技术体系。该体系已开始在珠三角应用,虽然还不完善,但是我们还在持续改进、提升。现代桑基鱼塘的关键是,其系统内涵符合社会的发展理念。
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或可缓解粤东西北等地缺水困扰
南方农村报: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有在省内推广吗?
廖森泰:今年7月份的水灾让我感到,珠三角很少水灾得益于桑基鱼塘。粤东西北山区,包括雷州半岛,都不是绝对缺水地区,但天天喊缺水,就是因为它是结构性缺水。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用基塘农业系统理念来发展粤东西北?完全可以。第一,普查粤东西北有哪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把它们挖成鱼塘储水。第二,岸上可以种桑,不一定种蚕桑,可以种菜桑、茶桑。基塘农业要这样推广,用以改变某地生态,这是它未来应该走的路。
中原移民与广东土著一起创造了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
南方农村报:与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相比,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有何特点?
廖森泰:浙江湖州种桑养蚕技术比珠三角地区发展早。宋朝时期发生两次战乱,大量中原人南迁广东,带来了桑基鱼塘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广东土著一起创造了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原理是一样的,却有几点不同。
第一,浙江湖州冬天不能养鱼,佛山珠三角冬天也能养鱼;第二,浙江湖州的桑叶除了养蚕,还可以养羊;第三,浙江湖州现在仍以种桑养蚕为主,而佛山珠三角已拓展桑基、草基、花基、菜基、树基等多种模式,实现多用途开发。
此外,在传承保护方面,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走的是活化传统桑基鱼塘的路,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走的是现代桑基鱼塘的路,是多元化的、市场化的路。
西樵山下的万亩基塘
【记者】李维康 实习生谢舒
【来源】南方农村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室 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
编辑:许文茜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寻路农遗|发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里的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