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人数超千万!“共抗乙肝·享愈人生” 项目启动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2-07-30 21:57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一个名为“共抗乙肝·享愈人生”公益项目在广州启动,全国百城患教及乙肝公益筛查活动同步启动,预计覆盖人数将超千万。

图片10.png

据悉,该公益项目共汇集了全国数百名专家和医生,其中更是不乏慢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的泰斗。该项目旨在帮助慢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得到更科学的治疗,提升乙肝临床治愈率,降低因乙肝导致肝癌的死亡率,以实现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肝炎”的重大目标。

乙肝“不可治愈”已成历史

我国是一个乙肝病毒高发的大国。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超8000万,其中肝炎患者更是高达2000余万人,而乙肝的临床治愈,已不是“新闻”。

“临床治愈”,意味着疾病症状已经消失,疾病也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的影响,或者是患者通过相关治疗之后,即便疾病没有得到痊愈,但是患者生活质量已经得到改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

pic_1194311


2015年10月,最新发布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简称《指南》)首次提出了“临床治愈”的概念,明确将慢乙肝患者获得停药后持久应答、HBV DNA检测不到、HBsAg消失或抗-HBs阳转,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学基本正常或有轻微病变作为治疗目标,通过科学检测和监测帮助临床医生在慢乙肝诊断、抗病毒治疗监测、随访中做出合理决策,也宣告着乙肝“不可治愈”成为历史。

临床治愈后可遵医嘱停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介绍,要获得乙肝的功能性治愈,需要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双管齐下。

目前,慢乙肝抗病毒治疗分为注射干扰素(IFN-α)和口服核苷类似物(NAs)。干扰素治疗通过有限疗程达到抗病毒和控制免疫的双重效果,患者有较高HBsAg清除率;核苷类似物治疗通过服用药物抑制病毒,可达到持久病毒学应答,但需长期治疗。

图片13.pn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

然而,长期性地服用核苷药物也存在弊端。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的陈学福教授指出,在乙肝治疗中,使用高灵敏的HBV DNA检测手段,可以发现一部分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血清中,HBV DNA在20-2000IU/mL水平,“这是低病毒血症的表征”。持续存在低病毒血症,可能会导致抗病毒药物的耐药,而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又需长期进行,这势必会影响治疗的效果。不过这个弊端并非不可破解。对长期服用核苷类似物的患者而言,在低病毒血症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可预防耐药,或将耐药控制在可挽救范围。

而对接受干扰素和核苷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理想治疗终点是获得持久免疫控制,也就是在临床治愈后,继续用药巩固疗效达到可以停药的水平后,便可遵医嘱停药,并进行定期检查。

焦虑容易导致部分患者随意换药

树立科学治疗理念和良好的医从性,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医学界的共识。部分乙肝患者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观念而错过最佳干预、治疗时期,使本可治愈的病情恶化成肝硬化、肝癌等不可逆转的重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焦虑会导致部分患者随意更换药物、停药,甚至听信偏方,给医生的诊疗带来巨大的困难;也有部分患者在治疗稍有改善后,自行停药、没有按时服药,导致耐药性产生、病情反复,增加了治疗难度。”

图片12.png

为此,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和“派来帮您”平台共同启动了“共抗乙肝、享愈人生”公益项目,为实现“天下无疾”迈出了关键一步——促进医患沟通,畅通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消除信息不对称,让患者能够科学合理地看待慢性乙肝,并接受治疗,提高医从性,最终提升乙肝临床治愈的比例,降低因为乙肝导致的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马鑫宇

编辑:曾文琼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