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释放数据价值?专家:确权定价是前提,技术规制是底座

南方都市报APP • 隐私护卫队课题组
原创2022-07-31 07:24

如今,无形的数据资源正从千门万户源源不断地被收集,凝聚成或大或小的数据资产,用于交易流转,又成为生产资料反哺数据要素市场。数字经济正在无可阻挡地加速发展,而数据这一生产“第五要素”,也向人们提出诸多新的挑战——

采集到的数据,归谁所有?怎么给这些数据资产定价?把数据分享出去进行互联互通,又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这些问题成为数据要素市场一直以来绕不开的争议。就在上个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为数据确权指明破题方向。

在7月29日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数据要素峰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数据产权保护难度大、高价值数据供给不足,以及数据安全“红线不清,场景不明”等。当前隐私计算已能初步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下一步要在数据确权、定价方式逐步完善的前提下促进数据流通,释放数据价值。

不能说拥有多少数据,应该说存了多少数据

我国数据资源规模快速扩大,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白京羽指出,据初步统计,2018年以来,我国数据资源年均增幅超过50%。截止2021年底,我国数据资源总量占到全球总量的20%左右。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到发展快车道,全社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产业创新日渐活跃,东数西算逐步打开算力发展新空间,还将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源。

丰富的数据资源催生了多元的数据流通方式和交易市场。白京羽指出,高效流通交易是数据有效支撑生产消费的重要前提。目前,各地运营或在建的数据交易所交易中心有30余家,运营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比如数据“可用不可见”、授权运营等。

多位专家提到,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数据产权保护难度大,高价值数据供给不足,以及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数据价值。

《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白京羽建议加快探索数据产权制度,以实际问题切入,深入开展数据产权理论研究,分级分类探索数据确权授权路径,持续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体系,“既要符合法律规定,又能满足满足数据市场的需求,还要为将来进一步完善数据产权制度留足空间。”

“以前可能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企业‘拥有’了多少PB的数据,我觉得可能未来不能这么说了,我们应该说我们‘存储’了多少PB的数据。但我们可以说我们加工了多少PB的数据,我们经营、应用了多少PB的数据。”谈及数据产权,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如是说。

此外,白京羽还建议加快完善数据流通和交易制度,下一步在统筹好各地已建数据交易场所、已有流通市场和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数据流通交易的体系布局和发展定位——一方面研究制定数据市场准入规则,探索不同使用场景和用途用量的数据流通交易模式,另一方面以应用为导向,健全重点领域数据流通规则,分批分步分类制定和发布重点领域数据流通场景清单。

数据价值: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

想要释放数据价值、促进数据流通,首先就要给数据定价。杨兵兵指出,从金融的视角看,数据作为一个资源,一定会形成资产;既然是个资产,一定会进入资本市场,“它一定是这么一个跳跃式的过程,是一个从加法到乘法的过程”,他说,“而且我们相信从资产到资本不会是串型的,而是并行的。”

为了计算数据这一资产的价值,杨兵兵所在的光大银行对自己的数据做了一次估值,其中原始类数据资产在整个价值体系占到30%,过程类数据资产占3%。而应用类占67%。“我们经常说数据只有反复用、不断用、在不同场景用,它的价值才能够被发挥出来,这也在我们估值中得到了验证。”

“我们现在说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样的财产,比如房产、现金收入,其实你自己的数据也是你的资产。”杨兵兵提到,“也许在未来有一天,银行会有一种卡记录你的数据资产,也许银行还能有利息付给你,这就是数据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未来。”

北京金控集团董事长范文仲也指出,只有实现确权流通后,数据才能转变成可以量化交易的经济资产,后续再通过进一步金融创新演变为生产性的数字资本,真正释放其内在价值。“从原始数据资源到数字资产,再到数字资本的价值跨越过程,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真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

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唐建国则强调,数据定价是数据交易的前提。尽管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形成很好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北京已经开始了尝试。去年11月,在工信部、财政部的支持下,北京经信局会同相关单位形成了首批六个单位的数据资产评估报告。此外,还推动三家专业化的数据资产评估机构在城市服务中心率先落地。

数据安全存在“红线不清,场景不明”问题

中央深改委26次会议强调,要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守住安全底线,明确监管红线。杨兵兵认为,数据产权制度是数据要素市场的起点,数据收益分配制度是关键,数据流通交易制度是基础,而数据安全是底座。

对此,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博指出,现在数据安全方面“红线不清,场景不明”。数据合法利用的边界在哪?利益如何分配?什么才叫实现了数据安全?他强调,如今不缺数据,也不缺交易场景,缺的是交易规则和流通机制。

在发言中,多个专家都提到了用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刘博举例说,现在很多内部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只要开启权限,数据都是明文可见。“我们要利用新一代技术来解决我们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怎么来做多方的计算或者单方的数据开放。”他指出,相关的技术就包括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等。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也提到,激发数据的活力需要技术,更需要规制。他认为,可以从知识产权交易模式的角度入手,“知识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数据交易市场,只是我们现在要将它下沉到信息、数据,这是一条(数据交易)非常适合参考的路”。

在范文仲看来,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创新性的工程,目前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他还表示,数据交易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从重点打造数据交易的核心平台,扩展为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的全生态体系。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中,数据提供方、数据购买方、交易平台、中介服务方以及数据监管部门等众多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资产估值、评级、审计托管等中介服务机构将逐步兴起,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预期,未来将看到越来越多的数字律师、数字会计师、审计师和数字投行家出现。

第二个趋势是从单纯的数据交易扩展为数据算法和算力的综合交易,进而发展为数据衍生品及数字资产交易。“近期元宇宙、NFT(数字藏品)等创新名词引起热议,但是在数字经济中,所谓元宇宙是现实社会世界的数字映射,其目的是通过发展三维模拟现实技术工具,提升现实世界的管理能力,扩大百姓生活的福利边界,而不是诱导人们通过游戏逃避现实,在虚幻的乌托邦中自娱自乐。”

第三个趋势是通过金融创新,数据及其衍生资产,将从目前的即期等价交易逐步扩展到具有杠杆放大作用的远期借贷融资和投资。“当权属清晰、交易可控、使用可追溯时,数据资产将形成稳定的价值。”范文仲说,在此前提下,通过审慎试点,探索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数据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推动数据由货币性资产向可增值的金融资产转化,将会进一步放大数字资产和数字资本的规模和价值。

与此同时,范文仲也指出,目前该领域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风险,大规模创新的路径并不清晰,时机不成熟,必须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通过监管沙箱等试点方式审慎推进。

采写:实习生程雨祺 南都记者胡耕硕

编辑:蒋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