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生命完成的巨著!扬之水《中国金银器》八月出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8-06 19:10

著名学者扬之水的著作《中国金银器》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一部单从视觉上就能给人以震撼的著作,五卷共1900余页,有4000多幅插图。在以一己之力完成这部大书之后,扬之水写道:“如同所有的作者,一部书稿完成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一部尤其如此,因为它是我此生最费心力的一部书。”

这个时代也许见惯了“大书”“巨作”,许多学术工程的成果动辄几十卷、上百卷,都是皇皇巨著,参与其事的往往也有一众人。但是扬之水,她独立地寻找学术之路,从一篇论文开始踏入中国古代金银器史这一领域,历时二十年之久阅读考索、奔走查访,最终完成了这部从先秦到清代的贯通研究,用了几近半生之力——《中国金银器》是用她的学术生命写成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巨作”。多年以前,扬之水的老师孙机先生曾有做金银器史的想法,但觉得难度高,当时的扬之水觉得更难,此后“经过漫长的跋涉”,这部大书最终完成。《中国金银器》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而且铮铮作响地印证了这句古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IMG_5961 (1).jpg

是金银器史,也是古代社会风俗史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世界中,重“金石”而很少提及“金银”,这两个词虽一字之差,但相去甚远。士人对金石(主要指钟鼎碑碣)往往世代守护,撰写各式的学术笔记、文献目录,对金银的态度则是重在当下。盛世的时候,金银首饰和器皿作为富家之物,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销熔再造以追求时髦的样式;到了乱世,这些东西都可以拿出来变卖,成为保命的本钱。金银器是艺术,也是财富,不论盛世、乱世,古人都不太在意对金银器的保存。宋代以来,传世的金银器物并不算多,更没有一部金银器史。

image005.jpg

《中国金银器》内页

image009.jpg

《中国金银器》内页

正因为如此,撰写《中国金银器》是开创性的,既需要对古代金银工艺了然于胸,熟悉各个时期造型、纹样的特点,又要能从历代文献中搜寻这些物件出没的痕迹,结合文献记述以观察实物。同时,金银器的历史还是一部尚待开口说话的古代社会风俗史,比起在博物馆中更常见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等,“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扬之水语),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被人贪恋和追逐的角色,研究金银器也要对时代的风气和世俗的潮流有很深的理解。

如此综合的学术能力和恢弘的文化视野,是这一专题研究不可缺少的,而对于众多文学作品和诗词的博闻强记、细致解读,则是扬之水研究十分独到之处,这让《中国金银器》成为一部打通文史、文采斐然的学术佳作。

聚焦一器一物的发展演变

扬之水在《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一书中,曾写到她最初是如何走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这与她对金银首饰的学术兴趣密不可分。她说:“《金瓶梅》里的金银首饰,可以说是《金瓶梅》研究的小中之小,但它却是我名物研究的入口。”当时的初衷,是酝酿要写一本名为“万历十六年”的书,她向孙机先生求教写的第一封信是有关䯼髻(明代已婚妇女头戴的金丝或银丝网帽)的问题。后来,研究名物取代了“万历十六年”的写作计划,仅仅关于金银首饰本身就能推动她不断向前追索,聚焦物质文化史中一器一物的发展演变,从众多“小史”中一点一点深挖,扬之水用越来越丰富的例证呈现出器物发展过程中的更多细节。

有关个别金银器物的研究慢慢汇聚在一起,就有了《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2010)、《中国古代金银首饰》(2014),而新作《中国金银器》是这一方向上的集大成之作,囊括从先秦到清代的各个时期,五卷分别收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两宋金元、明代、清代各自有代表性的金银器,既包括金银器皿,也有金银首饰。

image007.jpg

《中国金银器》内页

image011.jpg

《中国金银器》内页

这部书的特点是:一方面揭示古人的做法,也就是器物制作流程和使用场景;一方面探究古人的说法,即在“诗”和“物”之间架设桥梁。撰序的李旻教授写下了这样的评价:“这部研究巨作是一次文化史意义上的考古发掘——从尘封多年的出土金银器中发掘关于设计、制作、使用、传承的信息,进而考察它们的发展脉络。书中构成叙事的器物图四千余,绚烂如宋人青绿山水长卷。”

设计美轮美奂,为博雅好古者之幸

《中国金银器》带给读者的震撼,还有一部分在图文之外。它的书籍设计典雅精致、雍容有度,与历代金银器的华美灿烂完美地融汇在一起,让人不禁赞叹纸质书之美是数字媒介终究无法取代的。

IMG_5962.JPG

五卷分为五色,取中国传统五行的代表色,每一卷选择一件器物烫印在护封上,都有这一卷鲜明的时代特征。像卷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金银器,当时受域外特别是北方欧亚草原影响较大。

IMG_5963.JPG

封面的一对金饰,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是全书年代最早的器物之一,历经四千年色泽如新,这类饰品在同期的北方草原分布广泛,说明这一带曾具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选择一件器物代表一个时代是很困难的,设计师李猛和作者在这里兼顾了美感和学术上的准确性,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创意。《中国金银器》护封所用的触感纸,内文的版式和插图编排,等等细微处都有经营的苦心,让全书展现出无处不在的新意,却又符合东方独有的美感体验,跟书中金银器富丽、精细而又古雅的整体风貌如出一辄。

《中国金银器》出版后,有推荐说,这是博雅好古的读者之幸,网友在下面评论到:这部书也是“金银器之幸”。作者、美编对书稿和设计“铁锤儿不住敲”,用心铺写金银器史的辉煌和创造辉煌的匠心,最终捶打出这么一部美轮美奂的巨作,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金银器》的出版确实配得上是中国金银器之幸。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