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物品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不仅仅满足人的衣食需求,更与人朝夕相伴,给人安定,被人信赖。其中的杰作,能够将日用性与艺术性融合一身,在漫长的时间中散发光芒。2022年8月7日,“物我有情——钧瓷、金镶玉、织物作品展”在荣宝斋广州开展。
打开视频看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选取钧瓷、金镶玉、织物三个门类的作品,是对“艺术生活”概念的一种诠释。艺术品与生活中的所用之物看似相去甚远,有时候却能达到和谐统一。
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的新英文书法《艺术为人民》成为“物我有情”展览的点睛之笔。
展览现场装扮得古色古香,与展品的气息不谋而合。
策展人李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展览选取的钧瓷、金镶玉、织物三个门类的作品,便是生活艺术品中的佼佼者。它们与千年前各自诞生之初似乎没什么区别,却又与博物馆中陈列的同类文物不同,是可使用的器皿,可穿戴的衣饰。“三位女性艺术家不单是创作者,也是艺术品的使用者,甚至大胆一点说,她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我觉得传统技艺赓续复兴,人们艺术修养不断提升,古技今用,古老行当知遇新机,千年文化在当下生活中真正发挥出作用,才是最扎实的保护与传承。”
可使用的器皿,可穿戴的衣饰
钧瓷诞生于河南禹州神垕镇,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任英歌就出生长大在神垕镇,古时被称为钧台的地方,跟随父亲任星航(钧瓷烧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钧瓷技艺,成为任氏钧瓷的第十代传人。其风格博及古今,有个人风貌。烧制的茶器、花器、食器等,保留了钧瓷的典雅,淡化了钧瓷的威仪感,在大件赏器之外,塑造了小巧细腻的新风格,拉近人与器物的距离。
钧瓷戟耳炉。
金镶玉作为舶来技艺,曾为皇家独享。时代变迁,玉师流散,手艺凋零,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根连艰难复原,金镶玉技法方重现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玉雕”项目传承人杨晓雅自幼承沐家学,将技艺应用于首饰上,设计巧慧,手艺谨严,于毫发间切磋雕琢,并融合薄胎、镂空的技艺,让我们一睹新世代的金声玉德。
白玉镂空玉兰香囊。玉兰图样来自文徵明的画。
马踏飞燕。灵感来自国家级文物铜奔马。
菊石。灵感来自古国中的瓶花清供。
玉锦鲤,眼睛是红珊瑚,鱼鳞是金丝如意纹。
金镶玉琵琶,镶嵌着南红与绿松石。
织物艺术家往夕与上述两位的成长经历不同,她出身于西方文学专业,机缘所至,从痴迷草木染开始,往夕一步踏入传统织物领域,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成为优游于不同面料之间的手作人,并沉淀出闲美禛静的个人风格。
驼色底鹤鹿同春蒂纹宋锦马甲。
绫罗绸缎。不同的面料,却同样拥有手工的温度。
“艺术为人民”,荣宝斋广州饮“头啖汤”
作为中国艺术品经济的活跃地域,粤港澳大湾区也开始越来越多结合设计创意的力量,融入新时代、新生活和新风尚。对此,荣宝斋推出了新的业务板块:艺术生活。荣宝斋广州负责人陈目对南都记者透露,我们准备策划一个以当代设计创意激活文化传统,以时尚潮流手法融汇文化传统,在“新”设计中复活传统的价值,彰显中国当代设计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的展览。
据介绍,展览将根据场地条件邀请40—100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与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围绕新时代、新生活和新风尚的主题,把民族的、时尚的“新中式”中国当代设计展呈献给观众,同时,“我们将结合地域传统,为这个展览提供艺术与设计交融互动的多样可能。”
“《物我有情》展其实是荣宝斋‘艺术生活’板块的试水之作,荣宝斋广州可谓饮了‘头啖汤’。”陈目表示,“齐白石老人曾经给我们题过一块匾'发扬传统文化',徐冰老师在这次展览中也给我们提供了新英文书法作品‘艺术为人民’,这是不同时代的优秀的艺术家对我们荣宝斋的期许。我们要努力实现他们的愿望,这个展算是这种愿望的落地,就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下‘活化’,进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让老百姓享受到美好生活。”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周佩文
视频:N视频记者 陈杰豪 实习生 钟梓骥 郑晴文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