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女子因“情绪中暑”对家人动辄发火、重庆一女子驾车时“情绪中暑”导致手脚麻木……日前,一条“情绪中暑”的词条冲上了热搜。而在连续高温炙烤的广州,不少人心中也开始不自觉地产生莫名的烦躁。高温真的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糟糕吗?专家表示,高温天气确实会引起一定的情绪波动,面对“情绪中暑”,千万不要放任不管,缓解和预防很重要。
南都记者了解到,网络上所谓的“情绪中暑”,其实是指因为高温天气引发的烦躁、易怒的情绪。研究表明,高温、高湿天气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导致情绪失控,频繁与人发生摩擦或争执,这种现象俗称“情绪中暑”,又叫做“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
据央视网报道,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约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此类气候条件造成生理中暑以及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范长河告诉南都记者,医学上并没有“情绪中暑”这一诊断术语,“情绪中暑”只是一种较为通俗形象的说法,“情绪中暑”可从其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出发,一是高温,二是应激。
范长河解释称,外部环境影响着人的情绪,当人体长时间遭遇高温或高湿时,体温调节功能容易紊乱,人体代谢出现障碍,从而影响精神和心理状态。但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归根结底是人体对外部刺激的不适应,“情绪中暑是身体与心理双重刺激下导致的人体急性应激和适应障碍,如果你心理素质够好,短时间的高温刺激对情绪影响不会特别大。”
“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包括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情绪失控、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伴随有胸口闷、头胀痛、食欲低、睡眠不佳等具体状况。
范长河告诉记者,有三类人群容易“情绪中暑”。一是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人,炎热的环境易引发他们压抑的负面情绪。二是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这一类人在高温环境下容易感到烦躁不安。三是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或年老体弱者。
“情绪中暑”可能会导致对学习和工作产生厌倦,记忆力衰退,给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面对“情绪中暑”,千万不要放任不管,缓解和预防很重要。范长河建议,情绪“消暑”最好内外兼顾,双管齐下。
解决外部刺激是首要。“情绪中暑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需要通过环境管理消除外部刺激。高温是诱因,那就先物理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最炎热时段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居室及时通风散热,日常多喝水,这些都有助于降低身体热度,减少情绪中暑。”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预防“情绪中暑”的关键。范长河称,越是天热,越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脾气、习性,保持情绪稳定,提升自身心理状态。此外,良好的饮食、规律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同样有利于情绪稳定。
范长河提醒,如果“情绪中暑”严重,持续出现情绪失控情节,最好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采写:南都记者廖艳萍 见习记者杨伽
编辑:李欣